• 小先知書簡介 林健文

           在5月1日教會的讀經日營,是次的主題「研讀小先知書」。在聖經66卷中,小先知書對於基督徒是較為陌生。很多肢體不單未能掌握閱讀的方法,更是很小閱讀。而這次的讀經日營,就是期望在半天的時間,安靜地打開書卷一同「讀好我們的聖經」。

           比較聖經中其他的分類,如福音書、摩西五經、智慧文學、歷史書、或是新約書信。要讀好小先知書,就要先明白由大衛至回歸的歷史,更要掌握在這500多年中不同時代,或是不同民族的背景。而哈巴谷書成書約在主前690至600年,是北國滅國後專注在南國猶大的未來。

           若我說到這裡你想多聽,就邀請你在5月1日在青衣長者中心見面。

  • “四十年” 河東,”四十年” 河西 林健文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是中國人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而在聖經中,當以色列人出埃及,及至12探子窺探迦南美地回來,他們因信心而埋怨上主,以致上帝宣告他們的一代都不能進入迦南地。他們四十天在窺探時間換來四十年在曠野飄流。看似偶然,言而在社會學來說,40年就是兩代人,當一個民族要徹底改變文化行為,是需要兩代的人。

          在早前青少年查經組,他們閱讀約翰福音八章捉拿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在查經討論中,青少年 (中一中二的學生) ,他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也是他們不能明白的,竟是問為何要用石頭打死這婦人,在四十年前「天經地義」的對這「淫婦」的懲罰,竟是青少年最不能明白的事。因為在他們的教育中,婚外情不是甚麼罪不是嗎?

  • 唱談生命曲 林健文

           在本週四的彩虹天地 (與長者中心合辦的團契),由中心社工徐杏恩姑娘主領。題目是在晚年的日子中,在各方面預備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

           內容深入淡出,死亡,從來都是一個容易叫人忌諱的課題, 有些人告訴自已死後如燈滅,這大多是自我壯膽的鼓勵,但我們基督徒, 卻從聖經中找到明確的教導,對死亡之後能夠掌握要到的地方,因而使我們可以有充分認識和預備。

           在長者中心,或是一些相關機構, 都有一些講題有關寫離別書或是平安紙,這些都是一些預備,更容易叫後人清楚意願。

           在講座中,徐姑娘提到在當天早上,就有一位長者在醫院,而家屬也在憂心求助,這位長者也是彩虹天地團契的資深團友,因此,我也表達教會也會盡力協助。

           基督的死,把死亡的詛咒除去,讓生命能唱出完美的生命曲。

  • 基督教的退修是甚麼 林健文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以賽亞書30章15節)

           在聖經中,耶穌曾多次在午夜一個人獨自在山上祈禱。在基督教最正確的觀念,不是我們為主作多少工,乃是知道我們基督徒不過是一個屬靈的器皿,在我們信服和謙虛中,為主使用,成就神的工作,我們就是一個流通管子,讓神的恩典,透過我們在主裡的作工,見證在這世人。

           退修,在這樣的概念下,就是基督徒在忙碌的事奉中,退下來,靜心思念,在讀經中思想神的話,在祈禱中聽聞主柔聲的引導,在聖徒相交的團契中,分享主在每個人心中的感動。

           除了在2月10日至12日,播道會的教牧同工,可以在惠州一同退修。我們教會的無酵麵團團契,也會在5月4-5日有兩天的退修。

           願我們時常在主裡重新得力。

  • 為在上掌權者祈禱 林健文

           保羅寫給青年的牧者提摩太,吩咐他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並且也「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提前2章1節)

           而主耶穌也吩咐門徒「要愛你的鄰舍」。

           在香港經濟好的時候,很多人會埋怨政府在很多政策的不足,如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在房屋等的不足。

           在早兩個月,政府放出消息,本年赤字可能高達一千億,人就會害怕。在聖經教導,要為在上的祈禱,不單是當時的羅馬,也為在世時的政府祈禱,因為我們一方面是天國公民,同時也是地上的人民。為在上的祈禱,就是為人民祈禱。

  • 基督教揮春? 林健文

           在中國春節期間大家都在家貼揮春,有學者認為揮春的起源是向神明祈福的「桃符」或「宜春貼」。筆者以為,我們是一班認識真神的子民,在佳節當下貼上揮春,只是大家向神心裡的禱文。

           在揮春中一些如「狗馬享通」、「橫財就手」等一般基督徒都不會妄自張貼。而以下的一些四字揮春都有聖經基礎

           「出入平安」--- 「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 (詩121︰8)

           「一帆風順」---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1︰3)

           「心想事成」--- 「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

           你能找到更多有聖經基礎的揮春嗎? 

  • 世界能有和平嗎? 林健文

    新年期間,很多人都祝願,期中常有的祝願世界和平。但是世界真的可以有和平嗎? 

           從歷史的角度,從來沒有真正一個時代沒有戰爭,在上個世紀,兩次的世界大戰,人好像受了教訓,成立了聯合國,各國簽署和平協議,但是過了80年,大大小小的戰爭仍在各地發生。

           戰爭的原因是人心裡的罪,在聖經中,當人被逐出伊甸園後,亞當的兩個兒子,大的該隱就因自已的妒嫉而殺死了弟弟。這個不就是後世的寫照嗎?

           耶穌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馬太福音24章7節)在這兩句中的情況更是愈來愈頻密出現。究竟世界和平是否就是一個不能成真的願望?

           以賽亞書9章6節預言,將要出生的彌賽亞(耶穌),他是「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我們的主就是那位要帶給我們真正和平的君王,但是耶穌不單是祝願,祂更是先清除戰爭的源頭--罪惡,才能把人帶回和平的世界。 (下回再續)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分別 (1) 林健文

           在福安的事奉中,偶然都會接觸到一些是天主教背景的肢體信徒,或是一些年少時在天主教學校長大的人,他們都很想知道基督徒是怎樣看天主教。或是為何基督教不能完全認同天主教的教條。

           在16世紀馬丁路德出現在歷史之前,西方只有一個教會(東正教是因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營後在東方的正統基督教,今天暫且不提他們。) 但是為何馬丁路德要反對一些羅馬教廷中很多教義。我想根源之一是羅馬教廷把教廷和教宗的地位當為主神的教導同等看待。在經過與基督教在兩百多年的爭論,在1870年大公會議,更確定了教宗「無誤論」意思時「他代表教會所宣告關於信仰和道德的訓令,才列入無誤的範圍」因此教宗在這百多年,在教義人有無上的權威,這點是今日基督徒不能接受的教義。

           另一個重要教義是「聖母無染原罪」就是瑪利亞得著特別恩典,在生出嬰孩耶穌時,罪已經得到免於原罪的玷染。因此,天主教多鼓勵以聖母經或全套玫瑰經背誦,而這樣的教導,使天主教與基督教有明顯的分歧。

  • 聖誕佳音 林健文

            12月24日不一定是主耶穌出生的日子,因為跟據路加福音的紀錄,當聖嬰出生時,牧羊人在野地放牧,(這顯示主耶穌極可能是在春天出生),而當基督教第四世紀成為羅馬最高宗教時,羅馬的凱撒以他們的傳統記念他們神祇—土星 (festival of Saturnalia) 的日子改為慶祝聖嬰耶穌的誕辰(聖誕或耶誕)。

           在今天12月25日,是世人認識的普天同慶的日子,筆者認為,不需硬要改變人對聖誕的認識,並且可以用這佳音一同報大喜佳音。

           今年的12月24日,等待與你一同報佳音。

  • 破∙地獄 (2) 林健文

           在靈堂中的橫匾 (又稱輓匾),在不同的宗教,取用不同的文字。而父母也有不同。傳統上,父親是以「昊靝罔極」而母親會用「劬勞未報」。而丈夫妻子則用「痛斷琴弦」或是「白頭永訣」。而在壯年或是危難離世,使人婉惜,一般會用「痛失英才」甚至,「天妒英才」,而女的會用「天妒紅顏」。

           而在宗教信仰不同,用字也會不同,佛教會以「大証如來」或是「早登極樂」,而道教是用「駕鶴西歸」,「道範長存」甚至「位列仙班」。而我們基督信仰則以「息勞歸主」和現時最常用的「主懷安息」。

           主懷安息的英文,大概就是Rest in Peace (R.I.P) 這個國際通用的慰問,而拉丁文requiescat in pace 這字最早出現在第三世紀的基督徒墓穴。這片語豐富的神學意思。等待下期再續。

  • 破∙地獄 (2) 林健文

           在靈堂中的橫匾 (又稱輓匾),在不同的宗教,取用不同的文字。而父母也有不同。傳統上,父親是以「昊靝罔極」而母親會用「劬勞未報」。而丈夫妻子則用「痛斷琴弦」或是「白頭永訣」。而在壯年或是危難離世,使人婉惜,一般會用「痛失英才」甚至,「天妒英才」,而女的會用「天妒紅顏」。

           而在宗教信仰不同,用字也會不同,佛教會以「大証如來」或是「早登極樂」,而道教是用「駕鶴西歸」,「道範長存」甚至「位列仙班」。而我們基督信仰則以「息勞歸主」和現時最常用的「主懷安息」。

           主懷安息的英文,大概就是Rest in Peace (R.I.P) 這個國際通用的慰問,而拉丁文requiescat in pace 這字最早出現在第三世紀的基督徒墓穴。這片語豐富的神學意思。等待下期再續。

  • 破∙地獄 林健文

           近日一套頗為賣座的電影「破∙地獄」成為多少港人談論話提,也引發一些對喪禮儀式的關注。

           筆者沒有看這電影,但因在近日主持了幾個「安息禮拜」也因去世肢體的家人對「白事」有疑問,因此就去查証一些禮儀。

           「吉儀」是中國信徒的禮儀,內有三物,就是錢幣,紙巾、和糖果。

           紙巾是寓意悲傷後抹臉,而糖果是叫人在苦痛中得安慰,而錢幣是帛金的回禮。而為何「做帛金是要加一元」這是中國人取其「意頭」,在中國人婚嫁禮金是用「九」作單位,取其「長長久久」而「一」是代表僅以一次的寓意。

           另外,現時愈來愈流行的說法是「吉儀」不要帶出殯儀館,不然就有「衰運」。基督徒在這方面要小心;一是基督徒本應「百無禁忌」,也不信「命理運氣」,二是這禁忌是近年「新興」的說法。所以基督徒不要隨便「人云亦云」助長迷信歪風。  (待續)

  • 衪自己 (Himself) 林健文

           在這個月揀選的「月詩」是宣信博士的「衪自己」。

    宣信博士(A.B.Simpson)是宣道會的創辦人,1843年在美國出生,他自已對宣教與差傳事工不遺餘力。正如其他屬靈偉人一樣,他建立了一些偉大的宣教事業,是非常人能夠辦到。在「祂自己」這歌中,說明了宣信博士懂得尋求屬靈力量的源頭。

          「前我要得福祉,今要得着主;前我要得感覺,今要主言語;

              前我切慕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

           這短短的幾句歌詞, 就說明了︰「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話。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4章6節。)

  • 中途站 林健文

           在星期四,是天主教萬聖節的前夕,就如聖誕節的前夕是平安夜,而萬聖節的前夕是英文的halloween,而萬聖節是天主教會記念在二千多年教會歷史中,各世代出生的「基督徒聖人」,而我們新教就沒有「聖品」制度,因此我們即沒有萬聖節,也沒有萬聖節前夕。而在英國等地方,因著教會文化,很多民間信徒認為在萬聖節(11月1)的前一晚,一些惡鬼就會趕在聖人「顯現」前要作亂作惡,因此就出現「南瓜頭鬼」(Jack Lantern)等惡物,擋在人前要強取糖果,不然就會強把惡運加在人身上。

           對於我們基督徒,這些都是一派胡言,無稽之談。而近年這個「鬼故事」更被商人用作商業推廣,招攬生意,或是青年人時常用作派對活動主題,而我們基督徒不應參與或助長這等風氣。最好的抗衡這等歪風,就是不要參與,不要提倡。

  • 回到耶路撒冷運動 林健文

           在1940年左右,正值二次大戰各地炮聲隆隆中,在中國西北一群心懷天國的國內肢體,當中包括張谷泉傳道,趙西門、馬可和趙麥加弟兄等,得著異象,要把福音向西起,期望一直走回耶路撒冷,算是把福音「傳遍地極」。

           宣教差傳從來都是由異象,或是異夢開始。從保羅的馬其頓異象,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 (第一位新教宣教士) 在沒有任何背景下告訴他的浸信教會要帶妻兒往印度去,及後馬禮遜衝破萬難,乘坐東印度公司的鐵輪,從馬六甲來到澳門。青岑多夫 (Zinzendolf)、李文斯敦(Livingstone)、戴德生,和無數的宣教士,那一個不是帶著宣教夢,領著信徒向世界裡走。

           在40年代,因著日本侵華戰爭的艱苦,及在49年政權的改變,那一代的中國基督徒,缺乏後方供應支援,最終只能走到今天的突厥斯坦(Turkistan) 就停下來。

           在70年後的今天,在西方與中亞世界很多文化的沖衝下,屬於東方文化的中國民族,是否可以接棒真的把福音帶「回到耶路撒冷」。

  • 播道會KidsGames 2024 林健文

           在剛過的星期五至六日的兩天中,我們帶了8位小學生參加播道會11間堂會主辦的兒童運動營「kidsGames」。在第二天中午,一位活動籌委導師向我走來(指著我們一兩位學員)說︰「我很欣賞你們教會的學員,他們在問題處理上,是難得在道理上堅持但不失態度上的溫和。你們一定要好好的培育他們。」他所指的是我們高級組的學員。因我在活動是負責「運水遊戲」,而這位籌委是指他們在接力跑步的活動。但聽到這一番話,心裡也驚訝這些高年級為何能取得一些「十年難得一見」的高評價。(按︰本人常在在青少年事奉中,難得聽到的評價。)

           原來因這接力比賽有較充裕的時間,原定可玩二輪的接力多加了一場比賽。而我們福安堂在第一二輪兩次比賽取得了很好成績,而在第三次的所謂「總決賽」,在成績上出現很大倒退,因此未能取得高名次。但因第三次是臨時加入的一輪。因此我們組員在一個「沒有情緒」的表達下,期望各評判可以參照在第一天完成的「運水遊戲」一樣,成績以三輪比賽最好的一次作最後評核。就因這誠懇的態度打動了評判的心。結束在三輪比賽中,成績最佳是我們福安第一輪的成績。感恩地,福安堂不單羸了金牌,也嬴了尊重。我想,這是福安堂多年在Awana 遊戲時間學習出來的好行為。在多年導師循循善誘,已經把兒童們在遊戲時發出的「情緒」能有效管理。

  • 德蘭修女名言 林健文

    (本期因篇幅關係,輯錄了一些德蘭修士在事奉上的一些名言)

    1. 我們當中極少數人能做偉大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崇高的愛去做平凡的事。

    2.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3.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 KidsGames 與兒童成長 林健文

            Kidsgames是一個國際福音性兒童運動,當中有主題運動(本年是射箭運動),內容包括兒童運動會與聖經學習生活營。在兩日一夜的時間內,內容非常豐富,也有兒童佈道會。這年播道會有11間堂會參加(我們福安堂是其中之一),也因為我們是參加堂會,筆者在沒有其他選擇下也成為當中之籌委。而主席是我們熟悉的邱志紅傳道(泉福堂),而本年呼召講員是馮嘉麗牧師。我們福安堂連外來兒童有15人參加。

            現代很多人都會認同,運動對於小朋友可以產生非常正面的影響,不單可以加強兒童在體能上的操練,心志的造就,更可憑著兒童間彼此鼓勵等,加強兒童的人際關係。

            盼望在這一年的營會「又好玩,又認識耶穌,又建立生命。」

  • 注意︰走的是馬拉松,不是100公尺。 林健文

        感謝主,在37年前,播道會福泉堂(當時的福安母堂,福安自立後的姊妹堂),得著機會和使命,來到青衣長安邨開展長者中心服務。轉眼間,又過了37過年頭,在37年前至今仍在的只剩下幾過,慶幸的他們仍然健壯,像信心偉人迦勒一樣,當年摩西差派他與其他探子到迦南地,他雖看見滿途困難,但他在當時,已經信心滿滿的要到迦南地去。在45年後,他仍然說︰「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

        對於我們福安家,在37年後,神的使命仍是一樣,就是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予長安社區的長者,同時也要為主傳揚福音。回看這些年間,特別在長者中心成立的這些年間,中心的職員已經建立了一隊有愛心的團隊,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心已是一間充滿愛的地方,長者來到這裡可以享受主內的平安與喜樂,而在多年的見證,福安堂從老到幼,看見很多肢體加入教會,這些都是神的恩典。

        對於我們在今時的福安家肢體,我們的使命就是要接下傳福音的棒,與中心同心,一同服侍,一同延續這條的屬靈馬拉松。

  • 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林健文

            今天是我們福安堂教會的會友大會,是教會在實踐神托付我們使命上,重要的一天。教會的存在是信徒活在地上,連結同為肢體,在地上作鹽作光。而每年的會友大會,就是各會友,一同見證、一同商討,一同委身,同心合意,成就主對教會的托付。

            在福安堂眾信徒,我們互為肢體,同為聖徒,肢體背後的意思,就是身體上不同的部位,有些作「口」的,就是帶領敬拜,有些作「手」的,就是作總務,還有招待,還有傳福音…,而聖徒在初期教會常常提醒,保羅稱各教會為聖徒,而彼得更吩咐說「你們要聖潔,因主是聖潔的」。每年的會友大會,就是一同印証我們的事奉和委身。而同心合意,就是一切事奉上最基本的要求。

            當主向教會會眾說︰「我們一同用信心向高處跳起時,你的反應是「為何」(why),或是同心的問說「要多高」(how high)。深信主必祝福我們福安堂在同心合意興旺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