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不一定是主耶穌出生的日子,因為跟據路加福音的紀錄,當聖嬰出生時,牧羊人在野地放牧,(這顯示主耶穌極可能是在春天出生),而當基督教第四世紀成為羅馬最高宗教時,羅馬的凱撒以他們的傳統記念他們神祇—土星 (festival of Saturnalia) 的日子改為慶祝聖嬰耶穌的誕辰(聖誕或耶誕)。
在今天12月25日,是世人認識的普天同慶的日子,筆者認為,不需硬要改變人對聖誕的認識,並且可以用這佳音一同報大喜佳音。
今年的12月24日,等待與你一同報佳音。
在靈堂中的橫匾 (又稱輓匾),在不同的宗教,取用不同的文字。而父母也有不同。傳統上,父親是以「昊靝罔極」而母親會用「劬勞未報」。而丈夫妻子則用「痛斷琴弦」或是「白頭永訣」。而在壯年或是危難離世,使人婉惜,一般會用「痛失英才」甚至,「天妒英才」,而女的會用「天妒紅顏」。
而在宗教信仰不同,用字也會不同,佛教會以「大証如來」或是「早登極樂」,而道教是用「駕鶴西歸」,「道範長存」甚至「位列仙班」。而我們基督信仰則以「息勞歸主」和現時最常用的「主懷安息」。
主懷安息的英文,大概就是Rest in Peace (R.I.P) 這個國際通用的慰問,而拉丁文requiescat in pace 這字最早出現在第三世紀的基督徒墓穴。這片語豐富的神學意思。等待下期再續。
近日一套頗為賣座的電影「破∙地獄」成為多少港人談論話提,也引發一些對喪禮儀式的關注。
筆者沒有看這電影,但因在近日主持了幾個「安息禮拜」也因去世肢體的家人對「白事」有疑問,因此就去查証一些禮儀。
「吉儀」是中國信徒的禮儀,內有三物,就是錢幣,紙巾、和糖果。
紙巾是寓意悲傷後抹臉,而糖果是叫人在苦痛中得安慰,而錢幣是帛金的回禮。而為何「做帛金是要加一元」這是中國人取其「意頭」,在中國人婚嫁禮金是用「九」作單位,取其「長長久久」而「一」是代表僅以一次的寓意。
另外,現時愈來愈流行的說法是「吉儀」不要帶出殯儀館,不然就有「衰運」。基督徒在這方面要小心;一是基督徒本應「百無禁忌」,也不信「命理運氣」,二是這禁忌是近年「新興」的說法。所以基督徒不要隨便「人云亦云」助長迷信歪風。 (待續)
在這個月揀選的「月詩」是宣信博士的「衪自己」。
宣信博士(A.B.Simpson)是宣道會的創辦人,1843年在美國出生,他自已對宣教與差傳事工不遺餘力。正如其他屬靈偉人一樣,他建立了一些偉大的宣教事業,是非常人能夠辦到。在「祂自己」這歌中,說明了宣信博士懂得尋求屬靈力量的源頭。
「前我要得福祉,今要得着主;前我要得感覺,今要主言語;
前我切慕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
這短短的幾句歌詞, 就說明了︰「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話。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4章6節。)
在星期四,是天主教萬聖節的前夕,就如聖誕節的前夕是平安夜,而萬聖節的前夕是英文的halloween,而萬聖節是天主教會記念在二千多年教會歷史中,各世代出生的「基督徒聖人」,而我們新教就沒有「聖品」制度,因此我們即沒有萬聖節,也沒有萬聖節前夕。而在英國等地方,因著教會文化,很多民間信徒認為在萬聖節(11月1)的前一晚,一些惡鬼就會趕在聖人「顯現」前要作亂作惡,因此就出現「南瓜頭鬼」(Jack Lantern)等惡物,擋在人前要強取糖果,不然就會強把惡運加在人身上。
對於我們基督徒,這些都是一派胡言,無稽之談。而近年這個「鬼故事」更被商人用作商業推廣,招攬生意,或是青年人時常用作派對活動主題,而我們基督徒不應參與或助長這等風氣。最好的抗衡這等歪風,就是不要參與,不要提倡。
在1940年左右,正值二次大戰各地炮聲隆隆中,在中國西北一群心懷天國的國內肢體,當中包括張谷泉傳道,趙西門、馬可和趙麥加弟兄等,得著異象,要把福音向西起,期望一直走回耶路撒冷,算是把福音「傳遍地極」。
宣教差傳從來都是由異象,或是異夢開始。從保羅的馬其頓異象,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 (第一位新教宣教士) 在沒有任何背景下告訴他的浸信教會要帶妻兒往印度去,及後馬禮遜衝破萬難,乘坐東印度公司的鐵輪,從馬六甲來到澳門。青岑多夫 (Zinzendolf)、李文斯敦(Livingstone)、戴德生,和無數的宣教士,那一個不是帶著宣教夢,領著信徒向世界裡走。
在40年代,因著日本侵華戰爭的艱苦,及在49年政權的改變,那一代的中國基督徒,缺乏後方供應支援,最終只能走到今天的突厥斯坦(Turkistan) 就停下來。
在70年後的今天,在西方與中亞世界很多文化的沖衝下,屬於東方文化的中國民族,是否可以接棒真的把福音帶「回到耶路撒冷」。
在剛過的星期五至六日的兩天中,我們帶了8位小學生參加播道會11間堂會主辦的兒童運動營「kidsGames」。在第二天中午,一位活動籌委導師向我走來(指著我們一兩位學員)說︰「我很欣賞你們教會的學員,他們在問題處理上,是難得在道理上堅持但不失態度上的溫和。你們一定要好好的培育他們。」他所指的是我們高級組的學員。因我在活動是負責「運水遊戲」,而這位籌委是指他們在接力跑步的活動。但聽到這一番話,心裡也驚訝這些高年級為何能取得一些「十年難得一見」的高評價。(按︰本人常在在青少年事奉中,難得聽到的評價。)
原來因這接力比賽有較充裕的時間,原定可玩二輪的接力多加了一場比賽。而我們福安堂在第一二輪兩次比賽取得了很好成績,而在第三次的所謂「總決賽」,在成績上出現很大倒退,因此未能取得高名次。但因第三次是臨時加入的一輪。因此我們組員在一個「沒有情緒」的表達下,期望各評判可以參照在第一天完成的「運水遊戲」一樣,成績以三輪比賽最好的一次作最後評核。就因這誠懇的態度打動了評判的心。結束在三輪比賽中,成績最佳是我們福安第一輪的成績。感恩地,福安堂不單羸了金牌,也嬴了尊重。我想,這是福安堂多年在Awana 遊戲時間學習出來的好行為。在多年導師循循善誘,已經把兒童們在遊戲時發出的「情緒」能有效管理。
(本期因篇幅關係,輯錄了一些德蘭修士在事奉上的一些名言)
1. 我們當中極少數人能做偉大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崇高的愛去做平凡的事。
2.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3.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Kidsgames是一個國際福音性兒童運動,當中有主題運動(本年是射箭運動),內容包括兒童運動會與聖經學習生活營。在兩日一夜的時間內,內容非常豐富,也有兒童佈道會。這年播道會有11間堂會參加(我們福安堂是其中之一),也因為我們是參加堂會,筆者在沒有其他選擇下也成為當中之籌委。而主席是我們熟悉的邱志紅傳道(泉福堂),而本年呼召講員是馮嘉麗牧師。我們福安堂連外來兒童有15人參加。
現代很多人都會認同,運動對於小朋友可以產生非常正面的影響,不單可以加強兒童在體能上的操練,心志的造就,更可憑著兒童間彼此鼓勵等,加強兒童的人際關係。
盼望在這一年的營會「又好玩,又認識耶穌,又建立生命。」
感謝主,在37年前,播道會福泉堂(當時的福安母堂,福安自立後的姊妹堂),得著機會和使命,來到青衣長安邨開展長者中心服務。轉眼間,又過了37過年頭,在37年前至今仍在的只剩下幾過,慶幸的他們仍然健壯,像信心偉人迦勒一樣,當年摩西差派他與其他探子到迦南地,他雖看見滿途困難,但他在當時,已經信心滿滿的要到迦南地去。在45年後,他仍然說︰「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
對於我們福安家,在37年後,神的使命仍是一樣,就是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予長安社區的長者,同時也要為主傳揚福音。回看這些年間,特別在長者中心成立的這些年間,中心的職員已經建立了一隊有愛心的團隊,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心已是一間充滿愛的地方,長者來到這裡可以享受主內的平安與喜樂,而在多年的見證,福安堂從老到幼,看見很多肢體加入教會,這些都是神的恩典。
對於我們在今時的福安家肢體,我們的使命就是要接下傳福音的棒,與中心同心,一同服侍,一同延續這條的屬靈馬拉松。
今天是我們福安堂教會的會友大會,是教會在實踐神托付我們使命上,重要的一天。教會的存在是信徒活在地上,連結同為肢體,在地上作鹽作光。而每年的會友大會,就是各會友,一同見證、一同商討,一同委身,同心合意,成就主對教會的托付。
在福安堂眾信徒,我們互為肢體,同為聖徒,肢體背後的意思,就是身體上不同的部位,有些作「口」的,就是帶領敬拜,有些作「手」的,就是作總務,還有招待,還有傳福音…,而聖徒在初期教會常常提醒,保羅稱各教會為聖徒,而彼得更吩咐說「你們要聖潔,因主是聖潔的」。每年的會友大會,就是一同印証我們的事奉和委身。而同心合意,就是一切事奉上最基本的要求。
當主向教會會眾說︰「我們一同用信心向高處跳起時,你的反應是「為何」(why),或是同心的問說「要多高」(how high)。深信主必祝福我們福安堂,在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在看畢德生牧養巨著「The Contemplative Pastor」(沉思的牧師)是筆者剛在神學院畢業的頭兩者,這對筆者在牧者事奉路上有著很大幫助。畢德生第三句的名言是︰「當你要喝薯仔湯 (Tomato Soup),你不會在今天才到後園栽種薯仔。」同樣地,每個事工每個生命在培育成長都需要時間。」對於我一個急性子的人,這番話是很有提醒幫助。
有時在教會事工上,看到在現況中感到不足,或是肢體或是群體的成長或是屬靈情況未能太好。我們容易會用一些急進的方法,甚至有點埋怨的說話。但是今天的情況結果是在半年前甚至更長時期中的一些原因,或是沒有太好的牧養而成。而三個月前的努力,不一定能在三個月後看到成果。唯有明白使徒保羅的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你想在三個月後喝薯仔湯,今天就要在後花園努力。
畢德生在他的巨著「The Contemplative Pastor」(沉思的牧師--直譯) 中不單寫上一章名為 Naked Noun 沒有修飾的名詞提醒一個位份是由於責任與天職的重要(請參閱8月18日的中途站)。
在同一本書的下一章Unbusy Pastor中更大膽的提醒教會,對於衡量一位傳道同工(或是其他職事),「忙碌」不是一個好的標準。
在香港,很多人都會說︰「實在忙得要死…」我們下意識就會認為他是一個盡責的好員工。但作者提醒,作為一個傳道人,最重要是把人牧養,說明天國的道理,和建立肢體靈命。做好這三個使命,就不需忙亂如馬大一樣。另外,他要對工業時代的提醒,「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章15節)。
對於一些不良於行,年老在家,或是在院舍的年長會友,教會傳道同工開始會在兩個月內到他們家中探訪,並施行聖餐禮,讓這些長者可以一同守聖餐,記念主恩。
在早一些時間,電話慰問一位長者會友,她因身體各樣痛症以致只能常臥在病床中,心情未免不會太好。我在安慰時鼓勵她祈禱依靠上主,在電話中她竟因灰心對我直接的說︰「都沒有用,我好痛啊,主耶穌都幫不到我。」我聽後當然感到難過,也經常為這位長者祈禱,求主看顧。
過了兩星期,可以到她的家探望她,看到她在床上輾轉難安,捉著她的手,為她祈禱。可以做到的,就是下次帶些生果,滋潤她的精神。
這次探望她,為她主領聖餐,與她女兒及一位同行姊妹,四人在唱「奇異恩典」大家都有主的祝福。她更分享在上月醫院在沒有家人陪同下要把尿喉抽掉,在恐慌中她在祈求主耶穌,而在這次,她能感到耶穌站在她身旁保護她,感謝主,我們的神是何等信實。
這位在美國馬利蘭地區牧會29年的牧者,後來成為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教授。被當代基督徒公認為「牧者們的牧者。」他的著作,不單得著信徒的喜愛,更甚的是,很多教會牧者都能在他的著作中得著教牧事工的新亮光 (本人也是其中一位)。今天分享他一些智慧的文字。
「一個健康的名詞是不需要形容詞。」(A healthy noun doesn't need adjectives.) 當我們聽到說「他是一個稱職的父親。」這就表明有一些父親是不稱職的。而當我們稱呼牧者說或是一個團契的團長說「他真是一個勤力的傳道人,或是一個肯聆聽別人的團長。這對傳道人或是團長這等職位中有一些傳道人不是勤力為主作工。又或是暗指一些團長是不太屬神的。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在今天,我們常常看到人們用一個又一個的形容詞來加強一個名詞的形象,如「有愛心的傳道人」、「一個盡職的老師」,這些詞彙的出現,是因為在現今的情況,人們在職份上的不盡職而產生的後遺症。我們盼望著的是在教會上,在家庭中,人們會對他的位份盡忠,而不致出現很多的形容詞可補救人們在職位上(名詞)的不足。
在以賽亞書先知在第6章經歷了一場屬天的崇拜後,他在自身反省並有撒拉弗用火紅的炭為他潔淨後,他又聽到的是上主對他的呼喚︰「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這個信徒「經歷」上主同在後應有的回應,也是21世紀著重情感的敬拜模式後常缺乏的態度。信徒在活潑熱誠的敬拜過後,是否把這一切化為動力,來回應上主的呼召?敬拜後肢體是否增加愛靈魂的心,是否願意更委身,成為一個傳福音,或是一個祈禱的勇士?
在21世紀的教會,要「做好」一場敬拜,評估的準則不是在場多少人同心叫「哈利路亞」或是有多人熱淚盈眶。而是有多少人願意加入傳福音的隊伍,或是每主日參加一個較枯燥及娛樂性不強的祈禱會大隊中。
在中世紀時,教會著重的敬拜是心志上追求盡心盡性的榮耀神,並刻意把情感收藏;當中詩歌都是清唱(就是Acappella的起源),也同時創造了很多有名的安魂曲,這些取向,就是高舉人心志的委身與抑壓情感的流放。在中世紀的教會中,很多人認為釋放情感就是等同放縱情慾的表現。
但這是在聖經上對敬拜的描述嗎?角號、鈴鼓、十絃琴…等,在舊約中,你可找到很多樂器來幫助神的子民敬拜。
在以賽亞書,當先知經歷了屬天的敬拜,先知最能感受的竟是自已與猶太社群的不潔,這就如一個穿了「二手」的禮服參加了一個最豪華的禮宴。你能感受就是神的聖潔和人自身上各樣的瑕疵。
在21世紀的敬拜中,也如前人容易跌進兩個不同的陷阱,下星期再續。
今天因篇幅有限,留下二條由戴德生宣教士的名言︰
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
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 不是中國,乃是基督。
我們需要的並非偉大的信心,而是信靠一位偉大的神。
我們有可能為上帝做太多嗎?上帝的工作如果照上帝的吩咐去做,絕對不會缺少上帝的供應。上帝一定會供應我們一切所需要的。
以賽亞先知在6章2節看到天上的靈體撒拉弗侍立,並看見天上聖殿的榮美,以賽亞先知內心充滿了神的敬畏。
若你關心身邊的事物,若你天天在新聞中看到世界的動盪,我盼望著你,能在每星期的敬拜中,用屬靈的眼目,也能窺探到天上的榮美。也盼著這屬天的境象能使你心情平靜。如一首經典詩歌「我心靈得安寧」(All is well with my soul)。這就是「當烏西亞崩」時神給先知最好的回應。無論世事如何,一切在主聖殿中都是平靜安穩。就在那時,以賽亞先知聽見主的宣告「聖哉、聖哉、聖哉」。
記得我在証道時說「聖哉,就是等同聖潔」兩者是同一個字的兩譯。而「聖潔」就是神對以色列民的宣召「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得前書1章16節)。這本意就是呼召以色列民在萬民中分別出來,更是分別為聖。
弟兄姊妹們,你是否明白,在每星期主日神從萬民中召我們出來,回到教會中,與眾肢體專心敬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