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主門徒」的12個動詞 (2) 林健文
    1. 「遵守」主道 ---- 「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繼續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831
    2.  門徒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門徒)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行傳842
    3. 「效法」主的門徒 ---- 「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111
    4.  務要「堅固」 ---- 你們務要堅固,
    5.  不可「動搖」---- 不可動搖,
    6.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 你們務要堅固,不可動搖,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你們知道,你們在主裏的勞苦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
  • 教會的青少年事工發展與代禱記念 林健文

           在過往兩年,因應兒童的長大,教會開始重新有初中組青少年事工,而在高中組,現有的三位青年也在本年的復活節期間接受水禮加入教會(我們播道會是香港小有的宗派,跟隨在北歐的傳統,我們是在16歲就可以申請接受水禮。)

           在青小年組,由長大,但不習慣 (人少了,遊戲也少了—這也許是成長的代價。) 直到現在13週的小組靈修中開始更投入也與導師彼此間有更多屬靈分享,而在24週福音見證與專題中,也開始有更多的吸收。

           在九月起,是我們青少年的一個里程碑,因在初中,我們會增至7個青少年。同時也有新導師加入,也會有青少年敬拜時間,我們需要很多,當中需要你祈禱記念。

  • 「作主門徒」12個動詞 林健文

    有聖經學者詳細研習新約聖經後指出,作主門徒可忙包括12個動詞,你能為每個動詞寫上一句屬於你的句子嗎?

    如︰我要「去」傳福音。

    1. 「去」--------- (馬太2819)

    2. 「教導」------ (馬太2819)

    3. 「愛神」------ (馬太2237)

    4. 「愛人」------ (馬太2239)

    5. 「作見證」--- (馬太516)

    6. 「捨已」-----  (路加923)

  • 「作主門徒」名言引用 (2) 林健文

    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what he cannot lose. 為得到那不會失去的,而付出那不能保留的,這人一點也不傻。」

    Jim Elliot---宣教士 1956 28歲在厄瓜多國殉道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加拉太書220

  • 2024香港教會普查之我見 (1) 林健文

           在過往五年,堂會因奉獻減少,慈惠金由以往資助扶貧機構改為多用在內部事工支持,甚至差傳經費也有所減少。而同時間,新的植堂數目顯著減少,擴堂計劃雖在過往五年有所增加,但堂會在未來計劃意願中場地將有所縮減,因此預料在整體發展會在動力上不足。

           另方面,筆者在閱讀這普查,看見在大型堂會在縮小情況比小型堂會更嚴重,而在普查中描述是「(堂會)規模越大流失越重」而小型堂會數目在增加中,其中,主日學參與人數在減少,但是培訓課程在增加,而團契與祈禱會人數卻在回升中。筆者認為,在以往信徒追求大堂會大活動 (big program),而現在,肢體更需要彼此間更深度相交,更集中的 (無論是專題課題,或是更相向的相交模式) 更是在19-24年後各人更向往的成長。

           我們福安教會,在19-24年後也有很大改變,甚至也有在人數與奉獻減少。在我們現在每星期仍在福安崇拜主的,我們更珍惜彼此的相交。而本年的年度主題「作主門徒,見證基督」就是嘗試以門徒這成長方向一同建立,來開始未來的五年。 (待續)

  • 2024香港教會普查之我見 (1) 林健文

           剛收到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出版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這是一個五年一次的教會普查,是次普查在2024年開始,因此這是一個在2024年3月教會情況資料,以及對比在2019年教會情況。而2019年正是香港教會風起雲湧的時間。因此,這次的內容正好比較在19年後香港教會的變化。

    以下是筆者在閱讀完這簡報,與肢體分享的一些資料與體會︰

    1. 實體崇拜人數下降26.4%

    2. 會眾人數下降12.6%,人會眾總人數減至255.091人,並且老齡化加劇。

    3. 奉獻收入下降3.1%

    4. 主日學參與減少,受洗人數持續減少。

    當外在環境情況愈加困難。基督徒就須更委身事奉,求主祝福。

  • 作主門徒,見證基督 林健文

           聖經學者在聖經中,找到一些重要的意旨 (mandate)要人遵守。在夏娃的創造與婚姻的建立,就是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因此偉大的神學家奧古斯丁在第四世界就認定男女交合的目的就是生養嬰孩,這個認定在20世紀才被挑戰。

           而馬太福音第28章就是主耶穌親自對基督徒 (在當中就是12使徒說) 要求他們不單是傳福音,在這裡更說出傳福音的目的,就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作主門徒才是傳福音的目的。

           作主門徒是主對萬民的心意,對於福安堂肢體,如何作主門徒?是否每一個基督徒都是門徒?是否在基督徒中只有一些人才會成為門徒?這些問題,在未來的日子,是教會一同回到聖經真理,一同成長,一同實踐,一同委身,當我們能全心全意作主門徒,那時,我們的生命就能見證基督。

           「廉價的福音就是沒有作門徒的委身,沒有十字架的付出,甚至是在信仰中沒有基督的樣式。」    

           潘霍華牧師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 沒有輸贏,只有恩典 林健文

           在舊約中約拿書開首就說出,約拿先知逃避神的吩咐,不願意去尼尼微城宣告神對亞述人的訓詞,而是走向相反的地方他施去。 若我們能明白約拿的認知,就能明白亞述人 (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首都) 是將來猶太人的敵人,因此對約拿而言,他不是對神給予的使命沒有信心,而是他不想尼尼微得拯救,因為「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在近日風起雲湧的國際事務中,常常要迫使我們「選邊站」,但在神的國度中,是沒有國家與國家中的「零和關切」,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在神眼中,每一位都是神的兒女。在中美的貿易戰中,我們不須擔心中美那些有「身家」的人,他們的資產增加或下跌多少,卻是那些全世界沒有資產的勞動工人,無論是在中國、美國、甚至是在越南或是柬埔寨的勞動人口,因為這次貿易戰中,失去工作收入,沒有錢「交租」,甚至「沒錢開飯」,他們才是這次戰爭最大輸家。

  • 小先知書簡介 林健文

           在5月1日教會的讀經日營,是次的主題「研讀小先知書」。在聖經66卷中,小先知書對於基督徒是較為陌生。很多肢體不單未能掌握閱讀的方法,更是很小閱讀。而這次的讀經日營,就是期望在半天的時間,安靜地打開書卷一同「讀好我們的聖經」。

           比較聖經中其他的分類,如福音書、摩西五經、智慧文學、歷史書、或是新約書信。要讀好小先知書,就要先明白由大衛至回歸的歷史,更要掌握在這500多年中不同時代,或是不同民族的背景。而哈巴谷書成書約在主前690至600年,是北國滅國後專注在南國猶大的未來。

           若我說到這裡你想多聽,就邀請你在5月1日在青衣長者中心見面。

  • “四十年” 河東,”四十年” 河西 林健文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是中國人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而在聖經中,當以色列人出埃及,及至12探子窺探迦南美地回來,他們因信心而埋怨上主,以致上帝宣告他們的一代都不能進入迦南地。他們四十天在窺探時間換來四十年在曠野飄流。看似偶然,言而在社會學來說,40年就是兩代人,當一個民族要徹底改變文化行為,是需要兩代的人。

          在早前青少年查經組,他們閱讀約翰福音八章捉拿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在查經討論中,青少年 (中一中二的學生) ,他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也是他們不能明白的,竟是問為何要用石頭打死這婦人,在四十年前「天經地義」的對這「淫婦」的懲罰,竟是青少年最不能明白的事。因為在他們的教育中,婚外情不是甚麼罪不是嗎?

  • 唱談生命曲 林健文

           在本週四的彩虹天地 (與長者中心合辦的團契),由中心社工徐杏恩姑娘主領。題目是在晚年的日子中,在各方面預備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

           內容深入淡出,死亡,從來都是一個容易叫人忌諱的課題, 有些人告訴自已死後如燈滅,這大多是自我壯膽的鼓勵,但我們基督徒, 卻從聖經中找到明確的教導,對死亡之後能夠掌握要到的地方,因而使我們可以有充分認識和預備。

           在長者中心,或是一些相關機構, 都有一些講題有關寫離別書或是平安紙,這些都是一些預備,更容易叫後人清楚意願。

           在講座中,徐姑娘提到在當天早上,就有一位長者在醫院,而家屬也在憂心求助,這位長者也是彩虹天地團契的資深團友,因此,我也表達教會也會盡力協助。

           基督的死,把死亡的詛咒除去,讓生命能唱出完美的生命曲。

  • 基督教的退修是甚麼 林健文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以賽亞書30章15節)

           在聖經中,耶穌曾多次在午夜一個人獨自在山上祈禱。在基督教最正確的觀念,不是我們為主作多少工,乃是知道我們基督徒不過是一個屬靈的器皿,在我們信服和謙虛中,為主使用,成就神的工作,我們就是一個流通管子,讓神的恩典,透過我們在主裡的作工,見證在這世人。

           退修,在這樣的概念下,就是基督徒在忙碌的事奉中,退下來,靜心思念,在讀經中思想神的話,在祈禱中聽聞主柔聲的引導,在聖徒相交的團契中,分享主在每個人心中的感動。

           除了在2月10日至12日,播道會的教牧同工,可以在惠州一同退修。我們教會的無酵麵團團契,也會在5月4-5日有兩天的退修。

           願我們時常在主裡重新得力。

  • 為在上掌權者祈禱 林健文

           保羅寫給青年的牧者提摩太,吩咐他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並且也「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提前2章1節)

           而主耶穌也吩咐門徒「要愛你的鄰舍」。

           在香港經濟好的時候,很多人會埋怨政府在很多政策的不足,如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在房屋等的不足。

           在早兩個月,政府放出消息,本年赤字可能高達一千億,人就會害怕。在聖經教導,要為在上的祈禱,不單是當時的羅馬,也為在世時的政府祈禱,因為我們一方面是天國公民,同時也是地上的人民。為在上的祈禱,就是為人民祈禱。

  • 基督教揮春? 林健文

           在中國春節期間大家都在家貼揮春,有學者認為揮春的起源是向神明祈福的「桃符」或「宜春貼」。筆者以為,我們是一班認識真神的子民,在佳節當下貼上揮春,只是大家向神心裡的禱文。

           在揮春中一些如「狗馬享通」、「橫財就手」等一般基督徒都不會妄自張貼。而以下的一些四字揮春都有聖經基礎

           「出入平安」--- 「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 (詩121︰8)

           「一帆風順」---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1︰3)

           「心想事成」--- 「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

           你能找到更多有聖經基礎的揮春嗎? 

  • 世界能有和平嗎? 林健文

    新年期間,很多人都祝願,期中常有的祝願世界和平。但是世界真的可以有和平嗎? 

           從歷史的角度,從來沒有真正一個時代沒有戰爭,在上個世紀,兩次的世界大戰,人好像受了教訓,成立了聯合國,各國簽署和平協議,但是過了80年,大大小小的戰爭仍在各地發生。

           戰爭的原因是人心裡的罪,在聖經中,當人被逐出伊甸園後,亞當的兩個兒子,大的該隱就因自已的妒嫉而殺死了弟弟。這個不就是後世的寫照嗎?

           耶穌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馬太福音24章7節)在這兩句中的情況更是愈來愈頻密出現。究竟世界和平是否就是一個不能成真的願望?

           以賽亞書9章6節預言,將要出生的彌賽亞(耶穌),他是「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我們的主就是那位要帶給我們真正和平的君王,但是耶穌不單是祝願,祂更是先清除戰爭的源頭--罪惡,才能把人帶回和平的世界。 (下回再續)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分別 (1) 林健文

           在福安的事奉中,偶然都會接觸到一些是天主教背景的肢體信徒,或是一些年少時在天主教學校長大的人,他們都很想知道基督徒是怎樣看天主教。或是為何基督教不能完全認同天主教的教條。

           在16世紀馬丁路德出現在歷史之前,西方只有一個教會(東正教是因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營後在東方的正統基督教,今天暫且不提他們。) 但是為何馬丁路德要反對一些羅馬教廷中很多教義。我想根源之一是羅馬教廷把教廷和教宗的地位當為主神的教導同等看待。在經過與基督教在兩百多年的爭論,在1870年大公會議,更確定了教宗「無誤論」意思時「他代表教會所宣告關於信仰和道德的訓令,才列入無誤的範圍」因此教宗在這百多年,在教義人有無上的權威,這點是今日基督徒不能接受的教義。

           另一個重要教義是「聖母無染原罪」就是瑪利亞得著特別恩典,在生出嬰孩耶穌時,罪已經得到免於原罪的玷染。因此,天主教多鼓勵以聖母經或全套玫瑰經背誦,而這樣的教導,使天主教與基督教有明顯的分歧。

  • 聖誕佳音 林健文

            12月24日不一定是主耶穌出生的日子,因為跟據路加福音的紀錄,當聖嬰出生時,牧羊人在野地放牧,(這顯示主耶穌極可能是在春天出生),而當基督教第四世紀成為羅馬最高宗教時,羅馬的凱撒以他們的傳統記念他們神祇—土星 (festival of Saturnalia) 的日子改為慶祝聖嬰耶穌的誕辰(聖誕或耶誕)。

           在今天12月25日,是世人認識的普天同慶的日子,筆者認為,不需硬要改變人對聖誕的認識,並且可以用這佳音一同報大喜佳音。

           今年的12月24日,等待與你一同報佳音。

  • 破∙地獄 (2) 林健文

           在靈堂中的橫匾 (又稱輓匾),在不同的宗教,取用不同的文字。而父母也有不同。傳統上,父親是以「昊靝罔極」而母親會用「劬勞未報」。而丈夫妻子則用「痛斷琴弦」或是「白頭永訣」。而在壯年或是危難離世,使人婉惜,一般會用「痛失英才」甚至,「天妒英才」,而女的會用「天妒紅顏」。

           而在宗教信仰不同,用字也會不同,佛教會以「大証如來」或是「早登極樂」,而道教是用「駕鶴西歸」,「道範長存」甚至「位列仙班」。而我們基督信仰則以「息勞歸主」和現時最常用的「主懷安息」。

           主懷安息的英文,大概就是Rest in Peace (R.I.P) 這個國際通用的慰問,而拉丁文requiescat in pace 這字最早出現在第三世紀的基督徒墓穴。這片語豐富的神學意思。等待下期再續。

  • 破∙地獄 (2) 林健文

           在靈堂中的橫匾 (又稱輓匾),在不同的宗教,取用不同的文字。而父母也有不同。傳統上,父親是以「昊靝罔極」而母親會用「劬勞未報」。而丈夫妻子則用「痛斷琴弦」或是「白頭永訣」。而在壯年或是危難離世,使人婉惜,一般會用「痛失英才」甚至,「天妒英才」,而女的會用「天妒紅顏」。

           而在宗教信仰不同,用字也會不同,佛教會以「大証如來」或是「早登極樂」,而道教是用「駕鶴西歸」,「道範長存」甚至「位列仙班」。而我們基督信仰則以「息勞歸主」和現時最常用的「主懷安息」。

           主懷安息的英文,大概就是Rest in Peace (R.I.P) 這個國際通用的慰問,而拉丁文requiescat in pace 這字最早出現在第三世紀的基督徒墓穴。這片語豐富的神學意思。等待下期再續。

  • 破∙地獄 林健文

           近日一套頗為賣座的電影「破∙地獄」成為多少港人談論話提,也引發一些對喪禮儀式的關注。

           筆者沒有看這電影,但因在近日主持了幾個「安息禮拜」也因去世肢體的家人對「白事」有疑問,因此就去查証一些禮儀。

           「吉儀」是中國信徒的禮儀,內有三物,就是錢幣,紙巾、和糖果。

           紙巾是寓意悲傷後抹臉,而糖果是叫人在苦痛中得安慰,而錢幣是帛金的回禮。而為何「做帛金是要加一元」這是中國人取其「意頭」,在中國人婚嫁禮金是用「九」作單位,取其「長長久久」而「一」是代表僅以一次的寓意。

           另外,現時愈來愈流行的說法是「吉儀」不要帶出殯儀館,不然就有「衰運」。基督徒在這方面要小心;一是基督徒本應「百無禁忌」,也不信「命理運氣」,二是這禁忌是近年「新興」的說法。所以基督徒不要隨便「人云亦云」助長迷信歪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