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一間米芝蓮的教會 林健文

           很多人都知道米芝蓮是對餐廳評分的最權威標準,一間餐廳若能獲得米芝蓮的嘉許,就是無比的光彩。

    而米芝蓮三星的評分是︰

           一星是表示這餐廳的服務與食物的質素能長期保持叫人回味的水準。

           二星是表示在同一區中,這餐廳更能值得遊客惠顧。

           三星是表示這餐廳是世上任何旅客都應一生光顧一次。

           在每星期教會崇拜的體驗中,福安不是倫敦的聖保羅堂或西敏寺堂,或是一些最俱名氣的教會,應該沒有肢體在計劃一生要到福安堂聚會一次。而在同區中,各教會也不應持不良競爭心態。但同時間,福安堂應和香港的眾教會一樣,在每個主日崇拜中,各肢體恪守己份,傳道講道的有充足預備,把主神的說話傳遞。而事奉的肢體,主席領詩,唱的伴奏的,把最好的樂章獻奏,兒童青少年導師盡心教導,控音控影的讓肢體在崇拜中有最好場地安排。司事與執事們有主慈愛心腸招待各人。而當天沒有事奉的肢體,也會保持基督的態度,讓肢體彼此有美好相交。這一切就好比一間米芝蓮餐廳的職員,確保福安堂在每週崇拜中「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 (我們) 的神」,讓神的靈活躍在教會中運行,成為神的光,見證基督。 作為牧者,這是我的心願,也是我期望帶領教會,一同努力的事。我們在主裡成為米芝蓮一星教會。

  • 請不要放棄為迦南地祈禱 (3) 林健文

           自從猶太人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軍政府摧毀後,在這二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一直過著如遊牧民族般的生活。當然有很多已經與其他族裔混合,但是在今天,自稱為猶太人的共有2千多萬人。當中有9百多萬在以色列國,而超過一千萬海外猶太人聚居世界各地。

           在這二千多年的猶太歷史,猶太教是團結眾人的最大力量,他們當中很多嚴守「安息日」。常常教訓在猶太聖經中的救恩歷史。成為凝聚他們,引領他們團結前行的焦點。

           因此,很多猶太人會盼望著在舊約聖經中,猶大國輝煌的歷史能重臨在他們的民族中,他們仍在等候他們的「彌賽亞」(他們不信耶穌是基督)。在19世紀開始,在猶太人中,興起了「猶太復國運動」(Zionism) 。

           在1947年,當英國決定放棄統治並撤出巴勒斯坦時,猶太人就向當時在當地的巴勒斯坦人發動戰爭,並取得成功。同時在聯合國投票的支持下,他們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國,並把30多萬阿拉伯人趕離這地。 (待續)

  • 請不要放棄為迦南地祈禱 (2) 林健文

           就上週所說,現在的以色列國,是在聯合國中的一員,國土在阿拉伯半島西北角,北接黎巴嫩,東北與敘利亞為鄰,東與約旦接壤,南及西南連接西奈半島,西瀕地中海。國界與巴勒斯坦存在嚴重分岐。而聖城耶路撒冷更是被猶太教與伊斯蘭教都視為「神聖不可分割」的聖地。

           但是對於所有猶太族裔的人 (不論是在海外或是在以色列國),他們對於現時的以色列國的政策或有不同的看法,而猶太人中有一些是堅守猶太教原則的「基要教徒」,也有一些是不守猶太教的「世俗猶太人」。

           對於世界一般的民眾,要分辦「世俗」或「基要」猶太人是不容易。更甚的是,在以色列國外的世界一般人容易相信「所有猶太人的立場都是一樣。」因此他們對現時以巴戰爭的不滿,容易轉向在他們國家的猶太人。這些一切,讓我們更易明白,為何在以巴戰爭發生以後,譚碧清姑娘在倫敦的猶太人事工更難開展,也更感受到猶太社區的不穩。

  • 請不要放棄為迦南地祈禱 (1) 林健文

           從這星期開始,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極重要的主題:「從基督徒的角度看以巴戰爭」期望能幫助弟兄姊妹怎麼為當前祈禱。

           對於一般香港人來說 (甚至是基督徒也是一樣) 要為「迦南」這片土地祈禱。首先,我們要分辨 (猶太人與以色列國)。「猶太人」是指他們在血緣上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他們可以是指散居世界不同角落不同國籍的猶太人。可以是在英國出生長大的猶太裔的英國人,就如在美國出生華裔美國人。而「以色列國」是指在聯合國中的一員,就是以色列國。猶太人是以種族區分,而以色列國民是指擁有以色列國護照的公民。

           因此,大多在海外出生成長與生活的猶太人,他們不是以色列公民,因此他們對以色列政府的決定沒有必然的影響與責任。而在以色列內的猶太以色列公民,卻是以色列政府下的民眾,這兩者的分別,使我們更能明白當前問題的複雜性。  (下期待續)

  • 溫習的重要 林健文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各書1章22-24節)

        對於一個學生,聽課專心是重要的事,但是同樣重要的,是在課堂後溫習的時間。同樣地,一個信徒在崇拜時專心聽道,是基本的態度,但是若聽道後就把學到的忘記得一乾二淨,就是如使徒雅各所說「欺哄自已」。因此,對於現代很多信徒追求崇拜「劇場效果」,追求崇拜當中的「好Feel」(感覺) 是有本末倒置之情況。崇拜,是為了更追求親近主,為了更明白神的心意,為了更能在生活中實踐真理,榮耀基督。

     

  • 第二聖殿時期 (Second Temple Period) 林健文

           「耶穌出了聖殿,正走的時候,門徒進前來,把殿宇指給他看。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馬太24章1-2節)

           在耶穌福音書所描述的時代,是歷史學家稱為「第二聖殿時期」。原來由所羅門王所建的聖殿 (列王記上6章) 。在公元前586被巴比倫毀滅,在往後的70年,猶太人被俘和分散到帝國各處,及至波斯王居魯士元年,在神奇妙的作為後,竟激發波斯王下詔書,讓5萬多的猶太人回到聖地耶路撒冷,開始文士與重新建造聖城,由尼希米的帶領下,先從城牆開始建造,及後經歷600年的歷史,由波斯至希臘,和後來的羅馬統計下,猶太人得到在耶路撒冷居住的權利。而在主前30年,大希律王開始重建聖殿。及至耶穌年代(主後30年),聖殿的重建已經極有規模,因此在宏偉的聖殿外,門徒禁不住希望與耶穌分享心裡的喜悅。但是耶穌知道,聖殿在40年後 (即主後70年) 時的遭遇。就在悲痛的心情下,說出在馬太福音的這番話。那時剛是聖殿剛完工建成。猶太教的狂熱份子,極其盼望猶太國復國,因此企圖推翻羅馬的統治。但最後卻遭羅馬摧毀聖殿,並把猶太人趕至世界各處,這是史稱「第二聖殿時期」

  • 趁著白日 林健文

           在香港剛經歷了一場「五百年一遇」的豪雨後不足一個月,又是另一場「五百年一遇」的豪雨,究竟是變為一場「千年一遇」的豪雨,還是「千年二遇」的豪雨? 誰會關心? 因我們在這幾年經歷太多「多少年一遇」的事件。誰會知道? 下一次「一遇」的又是甚麼? 

           2023年10月7日,「以巴戰爭」的開啟把世人從「烏克蘭」的東部轉移到窄小的「加薩走廊」,小小的地區約佔香港的十分之一大小,卻有二百多萬人在迎接沒有出路的明天。

           這些事件,封蓋了整個國際新聞的版面,把九月才發生在摩洛哥那場7.2級地震,竟然發覺已經沒有誰在注意。

    在約翰福音9章,門徒關心的是那個生來瞎眼的犯了罪,還是他的父母犯了罪,才讓這個「可憐人」得到刑罰? 而主耶穌還心的卻是在他們黑暗的世界裡,誰能給他們光明? 主耶穌來,就是叫人得生命。主說︰「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差我來的那位的工;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 

           在這一切因著世人的罪而來的種種黑暗和痛苦,究竟誰能向他們宣講和平的福音。

           我相信,這世代比任何的一年,更需要神的宣教士,為主傳揚福音。

  • 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林健文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被捉拿時,西門彼得拿出刀來奮力頑抗,主耶穌制止了彼得,並說出︰「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見馬太福音26章47-56節)。

           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建立的國不是在地上,仍是一個永恆的國,是一個「新耶路撒冷」;更是一個超越人類種族與界限的國度。

           看見今天以巴戰爭,我與你們一樣,心裡是極度難過。但是誰是誰非,真的是沒有辦法計清。地上的國度政權離離散散,以色列有復國的理由,巴勒斯坦也有保護家園的道理,最後在各人的堅持後,誰也不會退讓。在610年起伊斯蘭教的興起,從1096年十字軍東征,在上世紀1948年以色列「錫安運動」,1967年「六日戰爭」,從政治的角度,是沒法說出誰是誰非,只有在不同的對立面中,大家在激烈的爭鬥。

           從新約聖經的角度,若不能「尊主的名為聖」,這片同時被猶太人和穆斯林尊為聖地的耶路撒冷,看是沒有最後的和平,

           願我們在「不可能」中,仍熱熾地祈禱,求主彰顯衪是「沒有難成的事」的主。

  • 心意更新而變化 (轉自長者中心通訊) 林健文

           在約翰福音第3章,記載了一位名「尼哥德慕」(舊稱尼哥底母) 的老年人,在深夜時靜靜地來找耶穌對話的記錄。尼哥德慕稱讚耶穌有由神而來的能力和祝福。而耶穌就以「拉比」(老師) 的身份勉勵尼哥德慕能在靈性上「重生」。在當時,尼哥德慕不能明白一個人老了,還能如何把生命再活一次?  究竟,「人老了,還能重生嗎?」

            一台電視機用了十年,我們會說︰「老了,舊了。」一輛車了,走了二十年,車子上很多機械就會「老了,壞了。」 一個人年齡老了,是否就漸漸變得「無用」。這是很多「老友記」持有的思想。但是人跟電視機或是車子不同;人的價值,不能只與機械比較,人是神用一口氣所創造出來的,是一個「有靈的活人」。人老了,雖然身體不會變得更強壯,但是我們還有很多東西,很多事物可以學習,或是進步。約在兩三星期前,有機會欣賞「流體班」中一班老友記所創作美麗的流體畫,藍的綠的,紅的橙的,每幅畫都是精心創作,表現出人心靈中的美善和豐富的創造力。 一班老友記在七十八十嵗時,仍然可以突破自身的限制,就是主耶穌所說,人是有重生的能力。

            祈盼一班老友記,能相信自己是擁有很多恩賜能力,能積極參加在中心所提供不同的興趣班活動,最後的結果︰你總會為自已的能力與上主給你的恩賜感到自豪和讚嘆。

  • 嚴苛的父親 林健文

           曾閱讀一份資料,兒女只恨父母親的十句說話中,當中最傷兒女心的除了「早知你就是這樣」還有就是「我都話左你啦」這兩句的傷害,就是讓兒女感到,他們不單得不到父親的感同,更是在父母心中他們只有不高的評價。從這裡看出,為何在「浪子的比喻」中,父親對於小兒子的「任性」決定,沒有加以攔阻,可能父親知道,這個小兒一意孤行的性格,更可能父親知道,若在兒子離家前把關係攪得緊張,這個小兒就不會在人生困難時,有勇氣,有信心,和一份只有從父親發出的真摰情懷,推動兒子回家的勇氣。對於一個自負的人,能悔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得到一位慈祥父親的關懷,可以成為兒子回家的明燈。

  •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 林健文

           在彼得前書5章7節彼得勸勉信徒「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 因為他顧念你們。」這個「卸」這個動詞原文是「πιρπτω」是ρπτω」(意思︰放下)和「πι」(意思︰在上面) 所以原文是放在主的肩頭上,而中文聖綞翻譯中用「卸」這字,真是額外傳神,我們真的可以將憂慮如貨物般「卸給神」。

  • 神不是偶像,是聽我們祈禱的神 林健文

           「但是,我們的神在天上,萬事都隨自己的旨意而行。他們的偶像是金的,是銀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有鼻卻不能聞,有手卻不能摸,有腳卻不能走,有喉卻不能說話。造它們的要像它們一樣,凡靠它們的也必如此。」詩115篇3-8節

           近日颱風蘇拉襲港,因此引致一神像有嚴重破壞,在我們信徒來看,正好說明記載在詩篇115篇這裡的內容。

           在十誡中,第三誡是「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中就要信徒遵守不建造偶像。神學家巴刻所寫的名著 「認識神」就指出;人手是沒法造出一尊能表達神尊崇的像來。也因此就不要雕刻任何偶像。(下期待續)

  • 神聽了誰的祈禱? 林健文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2023年9月1日星期五,因颱風不用上課,是最「完美」的「因風暴不用上課日」,因為新的學年因此會延後了三天,到9月4日才會是第一天的上課日。

           相信很多學生都曾像我般懇切地祈求叫「風暴或其他任何原因」使今天取消上課。(那怕是學校爆水喉或全區停電等原因)。當很多學生在8月31日傍晚已經知道消息後,他們的嘴就整晚笑不攏嘴。

           神不是不會聽罪人祈禱嗎? 為何神要聽那些因沒有完成暑期作業的人或其他「不正當」原因動機的學生祈禱? 「萬事都互相效力」(羅馬書8章28節) 在全能和無所不在的神,祂如何在千萬祈禱應允我們的祈禱,在我們來說是一件「奧秘」。相對有很多不想上課的學生,也有很多因為颱風而不能上課,他們是會失望,好像他們的祈禱在落空。有很多重要的事因此而取消;有很多珍重的人未能相見。

           耶穌說「因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章45節)。因此每天如何,是我們沒法掌握。我們只要學懂「要愛惜光陰...」所以就是在任何天氣環境,無論好事壞事出現,我們都能依靠神。

  • 我們的青少年事工責任 林健文

           主僕楊牧谷牧師曾說「天父是沒有孫兒女的。」在20多年前初聽這句話一直在細味當中的意思。直至今天是一個14嵗青少年的爸爸,能更深明白當中意思;因為信仰是一種個人與神關係的建立,是沒法像遺產般傳遞。

           在現今香港的教會中,青少年事工在近年間各教會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一般教會在兒童事工中,都有一批盡心盡力的兒童導師,建立不同美好的主日學課程,帶給很多在教會中的兒童有很多歡笑,很多屬靈成長。(我們福安家就用了Awana 的課程,今天的崇拜,就是向這些導師致謝的盼發獎章的日子。) 

           當兒童進入青少年的時候,他們對外接觸多了,空間與自由也多了,而能選擇的權利也多了,一些青少年竟選擇漸漸地遠離教會,在不同的圈子與社群生活。

           教會,青少年事工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承擔。而主日學多年的教導,在青少年時代,是他們真真正正要自主地「活出信仰」的時代,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聖經知識,面對世界的世俗學說? 他們是否已與神建立一個緊密關係,足可面對不同的試探引誘?  這些都是天天面對的挑戰。而我們福安家,也重新開展我們新的青少年事工,我們有的是微薄的人力資訊,但我深信,在我們懇切的祈求中,並在事奉中忠心,主必供應;讓這些孩童,能在真道上成為,成為主的門徒。

  • 最好的「幸運曲奇」 林健文

    在西方唐人餐館進餐,除食物美味外,飯後獨有開「幸運曲奇」 (fortune cookie),彼此分享曲奇內紙條中一些「警世良言」 都是不能 缺少的環節。 我們常常分享這一類俗稱「長輩圖」的良言。就好像「休 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或是「失去是為了擁有更多」這是看是很有道理, 這些哲理是否真的是明燈? 大家都沒有深究 在一個講「感覺」講「feel 」 的年代,這一切都好像理所當然,只要是多人傳遞,就會變為「真理」。 在詩篇中,詩人寫出「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 是我路上的光」而在歷 代歷世,信主的人都把主的話看為寶貴,並看為行事為人的準則。 盼望 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在不同的日子中,在不同的環境、天氣、心情和際遇, 有主的亮光。

  • 我已經把神的經文戴在額上 林健文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卸記 6章6-8節

            申命記書上記載的內容中,多是重申把神在西奈上吩咐以色列人的律法,(在他們犯罪後,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後),向新一代以色列子民宣告。但是在這裡6章6-8節,是對新一代以色列民全新的吩咐,就是把神的律法,記在心上,放在家中,帶在路上,繫在手上,也要戴在額上。

            在曠野時,逝去了的舊一代以色列人沒有遵守的律法。而神是信實的主,對待神的律法,人是輕慢不得。因此他們就沒法進到迦南美地。

           在今天的21世紀,有很多傳統的猶太教派男士,仍然嚴格遵守這段經文;以在猶太的社區中,看到猶太男子頭上戴上一個盒子,就是他們的Tefillin,看似滑稽,實質是他們對神的律法的尊重。

           回看我們基督徒,我們又會如何把這節經文實踐?我們或許不會把這個盒子戴在額上,但我們又怎樣把這段經文的屬靈意思實踐? 

  • 福安堂長者中心—耆趣天地 林健文

           以下是我在中心8-9月通訊的封面文章節錄內容

           長者中心是一個滿有恩慈與喜樂的地方。是一個有神祝福的地方。

           但是除了地方的舒適外,我認為中心最好的就是有一班滿有愛心的職員,從中心主任到事務員,臉上總排著滿滿的笑容。 在一個人老年多病的日子裡,能每天看到這些充滿正能量的生命,生活也會變得歡愉。  聖經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章22節) 

           另外,我也看到中心職員共有的特質,他們都是一班委身盡職的工人 ,他們都願意在「老友記」需要幫忙時,他如主耶穌所說,不單走工作上的一里路,更是與「老友記」走多一里路,幫助他們解決不同難題。

           最後,我也常常為長者中心祈求,求主祝福,讓中心能繼續努力,真正成為老者在晚年間的「耆趣天地」。

  • 神非人,必不說謊後悔 林健文

            「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他說話豈不照著行呢、他發言豈不要成就呢。」  民數記 23章19節

           這節聖經是在很多信徒中耳熟能詳的一節金句,金句的出處是在民數記23章。民數記的內容記載以色列人在曠野時的生活,當中延續利未記的宗教條例等,也記載了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怨言,並在差遺探子進迦南地的的不信,因而使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泊四十年。

           這段經文是記載在第廿二章至廿五章摩押王巴勒王與「先知」巴蘭的事蹟。巴勒王因中心不義誓要詛咒以色列人,但是在這裡23章中,先知巴蘭在神的靈感動下,說出了神本性的奧秘,就是神不像人,他不會說謊,也不會後悔。」這就是經典詩歌「你信實何廣大」(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的內容。諷刺的是。巴蘭先知,神已經清楚啟示他這個浩大榮耀的真理,他卻因個人的貪婪而把自己陷在罪的網羅中,自己公然遺背神的旨意,而在新約聖經,三次以巴蘭為誡 (彼得後書2章15、猶大書11節、和啟示錄2章14節) 。

  • 靈修快餐 林健文

           在本堂最受歡迎與閱讀性的屬靈刊物分別是「中信」與「蒲公英」。都是收集世界各地華人信徒的見證文集,和由不同信徒編寫的屬靈小品。讓信徒的生活見證活靈活現的呈獻給信徒分享。

           筆者認為,屬靈成長與生活見證,兩者組成信徒生命成長的必經之路;一個信徒如果沒有恆常的靈修生命,又怎能在生活中能有得勝見證的生活,而沒有生命中看見神的同行與激勵,又如何有推動力每天在神的話語親近神。

           而「中信」與「蒲公英」,就是可以成為信徒生命中屬靈的快餐,雖然沒有自已親身經歷的寶貴,但在信徒的分享中,也能吸收一些屬靈養份,支持一天的屬靈生命。

          若你也同意我所說的,就在今天離開前,帶走一份「中信」或是「蒲公英」,成為你一點屬靈養份。

  • 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的由來 林健文

           根據維基百科,「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的開始是︰「1922年起,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攻擊基督教信仰,並毆打傳教士和焚燒教堂等的反基督教運動。因此信徒因受逼迫而信心動搖。當時在廣東的信徒領袖有感要教會團結一致,故決定舉辦培靈會,堅定信徒信心,恢復對上帝的忠心。」 在一百年後待今天再看風雨飄搖的香港教會,我們是否可以藉這次培靈會,再次建立信徒合一的心,見證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