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安長者中心2月至3月通訊文章 (轉載) 林健文

           在二十年代美國的費城貧民區,人們都過著艱苦的生活。所有父母都在想如何能節衣縮食。把孩子們在「最好」的經濟狀況下長大已經不錯。所以居住的環境都比較差。牆壁窗戶都沒有花錢修葺。人們對這種環境也沒有甚麼埋怨。

           有一天,一個油漆工的父親把當天工程剩下的油漆帶了回家。小女兒看見後貪著玩地把家的大門翻新了。早上父親在離開時看見大門甚為滿意。從那天起就把工程剩下的油漆帶回來把家從外到內翻新了。奇妙地,當旁邊的鄰居看見後也開始翻新自己的房屋。跟著,一家一家,一街一街,最後整個區,連帶居民的心情也翻新了。

           在福安中心,我們的家,我們是否也想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特別是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否有愛心彼此相待。人們是否可以融洽和諧相處。我們能否在中心聽到更多的笑聲,更多的鼓勵,而不是只有埋怨和要求。

           在長者中心,我能見證在中心的職員同工,都是帶著愛心歡笑,服務大家,而中心的「老友記」,很多都是慈祥和睦。使中心的變得美麗。

           你預備好了嗎?  今天就多一點笑容,讓中心成為一個更有愛的地方。

  • 播道會體制營的學習 (3) 林健文

           在播道會體制營的學習中,當中有很大的時間討論播道會的教義 (Dorctrin)。在神學上,一套完整的教義內容,是一個宗派的根本。眾所周知,播道會有七大條信仰教義。當中的內容基本就是宗教改革後的福音派信仰。最主要的是在論到「基督論」,我們是相信唯有在基督才能得著救恩,因此嬰兒水禮或是聖餐只是蒙恩得救的信徒所領受。

            在七條信仰教義中,體制營中在強調在播道會中我們是相信「主再來」(Second Coming) 這個重要盼望。但在播道會中,卻沒有強調「災前」、「災中」或是「災後」被提。免卻過度解釋很多聖經經文。

            而播道會,在我的認識中,是一個有「強」生命力的宗派。因在眾長執,都明白我們對事對人都是「major on the majors, minor on the minors」就是說,我們眾人不會拘泥在一些支節的問題,但卻在最重要的聖經真理上決不退步。

            要做到這一步我們需要熟讀聖經,委身聖經真理,甚至為聖經真理付上代價。在這充滿挑戰的世代,你是否一個委身的「播道人」。

     

  • 同心建立未來香港 林健文

           「過新年」總是叫人開心。特別對於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來說。回想那年代,難得在一年裡可以奢華一點的買「新衫」,食好野。手上有「豐富」的零用錢去買很多「想買又無錢買的東西」。   

           在90年代後出生的就沒有這種「福氣」。他們不需期望就可以買「新衫」。因為屋企沒有預備就要「出街食飯」。「又係叫嗰啲」反而是新年代不想外出食飯的心聲。

           因此在現代過年,已經沒法有兒時的喜悅。

           很多人說香港在2019年後就不再一樣。在現在,「同心為香港」祈禱變為一項自討沒趣的差事。外出佈道也需要「樣樣小心」,而在教會內,很多人對前景感到悲觀,找不到動力「同心建立教會」

           對於我們福安家,願意我們在新的一年,一同在主裡重新得力,看見主賜異象,一同努力。

           願意在未來,香港教會再次成為華人福音匯聚的地方,對於海外或大陸事工,再次肩擔成為華人福音的「橋頭堡」。讓我們這些不願意離開的,在新的一年,在這地方默默耕耘,莫負主的使命。

  • 播道會體制營的學習 (2) 林健文

           在12月初參加的播道會教牧同工體制營,學到的東西著實不少。上週提到兩點,今天繼續。

    感謝主,在香港,播道會在過往20多年發展很理想。今天播道會有60多間堂會。無論在各堂間合作層面,或是支援總會事工,不論在體制或聖經基礎上,各堂會都能做到合一見證。

           在體制上,播道會是一間「free church」(自由教會) 或是神學上常說的「low church」(由下而上的教會), 這表示播道會著重的是教會的權力核心或是教會的議事程序是由下而上,是由全體會友經每年的會友大會為最主要議事架構。

           而別一方面,播道會在信仰核心是「福音派」教會,盡心傳揚福音期望每個人都能有「個人得救」經歷。

           在播道會各堂會,包括福安堂,對於傳揚福音,都會視為堂會最重要使命。(這次筆者曾與播道會總幹事交流),因此在free church 體制下,在過往20多年,在福音事工上都可靈活安排,而播道會各堂會都得著神的祝福,因此看見很多發展。我相信我們福安堂,在未來日子,一定仍會盡心事奉。

  • 播道會體制營的學習 (1) 林健文

           在12月初,參加了播道總會為教牧同工安排,好使同工能全面認識播道會的歷史制度等重要特色的12小時的營會。在當日營會前,各人需要看一套10集6小時的講課,並需看100多頁相關文件。最後需要參加考試,評審各人所學的是否齊全。

           經過這個辛勞但難得的過程,使我獲益良多,讓我分享當中一二。

    1.  有講員在體制營分享︰我們的名字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相對於其他宗派,我們名字是由「中國」這兩字起頭。這是我們百多年前來華時已經開始的傳統,代表我們在地上的位置,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為主堅守崗位,向這大地傳揚福音。就我的個人經驗。我曾在英國曼城宣道會事奉,他們的組織就是「英國華人宣道聯會」。這樣的名字就可追溯到初期教會,如「哥林多」教會,如「羅馬」教會。

    2.  播道會的會祖是一位美國的年青人,名「寬侉倫」,今天在播道神學院也掛了他的相片。美國播道會成立是在1884年,而1887年,(美國播道會成立只有4年時間),他從一位在芝加哥的華人得知中國福音的需要,就毅然來到中國。對於我們,是否我們在福音事工中有時會「想太多呢?」

  • 探訪事工--差不多失落的美好活動 林健文

           在下星期1月28日是特別的一天,因為CJ 與麵團,兩個團契都不約而同的有同一個週會主題,就是探訪「福安家的長者」。這是傳承教會美好的傳統,就是「彼此相愛,激發愛心。」

           在福安堂的教會,我們有兩個核心群體,就是在青衣的教會,同時在週六也有一個以福安長者中心會員為主的週六崇拜。從地域時間上兩個群體接觸不多。但是我們都是主內一家。是一間教會,同為福安堂會友。

           在上年度約書亞團契也進行了一次探訪福安家長者的團契活動。當天出隊的包括大人小孩有三個家庭,而果效是美好的。

           當中我們安排探望一位丈夫剛離世一年的獨居婆婆,她仍在極度掛念丈夫的生活上有些鬱結,我們安掛一個在探訪上頗有經驗的夫婦家庭探訪,而探究過程中也可以安慰這位婆婆。

           第二個家庭是安排探訪一位初信主的婆婆,而這家庭在信仰上,能分享到他們信主的經驗。

           最後一個家庭,在探訪前表明他們經驗不足,因此安排他們探訪一位「老信徒精靈婆婆」,而最後是他們能彼此激勵。

           每次探訪都是不足,但深信每次探訪都有神的祝福。

  • 聖經中的「彼此」與「互相」 林健文

           教會是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屬靈團契,是呼召信徒在世時彼此同心等待基督的再臨,建立新天新地。

           以下,透過一些聖經經文,啟發我們一同在信徒相交中,能明白主道,專一跟隨。

    •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翰福音15章12節。
    • 「你們除了彼此相愛,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甚麼,因為那愛人的就成全了律法。」羅馬書13章8節。
    •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彼得前書4章8-9節
    •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馬書12章10節
    • 「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約翰一書4章12節
  • 從新立志看聖經? 林健文

           在過往一年,你是否完整看完一次聖經?  在過往三年,又是如何?  你是否到現在,還是仍未曾完整看完一次聖經。看見一間又一間的書局在結業。心裡準會涼了半截。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神的話比「比金子可羨慕,比極多的純金可羨慕;」詩19篇10節。

    「成功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就今天回家計劃一下,到底你想用多少年,重新再看完一次聖經。全卷聖經有1189章。若你想在一年看完整一次,每天需看3.25章..如此類推。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明日何其多…」

           一月是最須要計劃,若你錯失了一月,經驗告訴我們,你這一年又…

    「千里之行,始於足前」

           雖然這話出處不是在聖經,但它有其人生道理,千章聖經,就在乎你是否今天開始坐下來專心閱讀。

    若你付出恆心,明年今日,你會欣賞多一點你自己。

  • 你完成了你今年的功課了嗎? 林健文

           在70年代,一首在香港基督教很流行的詩歌,叫「我的燈需要油」。在很多當時流行的「培靈會」都是必選的詩歌。(建議大家可以在Youtube 聴)。內容是在馬太福音25章1-13節,這是有關於「主再來」時信徒應有的預備,當中的分別,就是有5位使女是有預備油來等於新郎,別外5位卻沒有預備。

           在一年的開始,我們都有不同的立志,在年終的日子,就是要來數算這些立志是否已經實現? 若你的立志大部分已經實現,卻實是要恭喜主給你的恩典。就如雅各書中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做這事,或做那事。」 (雅各書4章15節)

           當然,很多人(包括信徒),我們的經驗是「立志為善由得我 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章18節)。

           在檢討一年的事,我們須要對事情的重要性「Priority」的認知。可能在那屋腳底的雜物今年沒有清理,也可留待下一年才做,沒有看的電影連續劇也是如此。但是若是你的立志是要多陪伴父母,你就要認真計算,因為你父母的年嵗明年準會比今年大,他們的健康更是如此。若你的立志是要在今年每天讀經靈修,多返教會聚會,就更要警醒,「要愛惜光音」,不要變做五個沒有預備油的使女。

  • 平安夜的歌聲 林健文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14年發生,與其他戰爭一樣,原因都是一些在今天看為荒謬的原因而發生。而第一次大戰的戰場主要是在歐洲大陸。對戰相方是歐洲的基督教國家對戰另一些歐洲的基督教國家。

           而戰爭相方都在指罵對戰的國家,而同時間卻不能分別誰是更有道理,反之,誰都不合乎聖經原則。當時在位的教宗本篤十五世就嘗試呼籲各國進行「聖誕停火」協定,但都得不到各國的支持。

           就在聖誕月,德國一方,和對戰的聯軍 (英國、比利時、法國)共十萬大軍結集在西站戰場的兩邊,炮火與戰鬥隨時開展。

           就在聖誕的平安夜,奇妙的事發生,在那個孤單懼恐的晚上,在無盡黑夜的等待未知的時候,忽然有士兵在唱出平安夜的詩歌...「平安夜、聖善夜」他的歌聲在傳著傳著,最後,差不多每個士兵都在和唱著,基督的愛與聖誕的意義提醒了每一個人,就這樣,各人竟然決定放下武器,改為以微笑迎向他們在主裡的兄弟。就這樣,十萬士兵平安的回到家中,與親人歡聚聖誕。願這樣的傳奇因著聖誕歌聲而延續。

  • 平安夜 報佳音 (Christmas Carol) 林健文

           在路加福音2章,在聖嬰耶穌出生那天,天使在曠野向牧羊人唱著歌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 是第一次的「報佳音」。而這個聖經記載在公元129年由當時在羅馬的主教發起在當地向民眾報佳音。這傳統在零碎中在各地傳流,但在中世紀,因基督教已經變成「國教」,信徒就失去了「報佳音」的熱誠。

           報佳音這教會活動在19世紀初 (1819年) 再次成為一個歐美教會爭相仿效的活動,是有歷史潮流的推動,一方面在西方基督教國家內已經變成一個世俗化社會,教會人士不再是社會中唯一的階層,很多非信徒出生成長。而「報佳音」就成為見證傳福音很有效的事工。另方面,很多美好的聖詩隨著啟蒙運動在音樂的發展,很多美好的詩歌出現,「平安夜」、「普世歡騰」等,使詩班們在唱詩時得到人民廣大歡迎。

            在今天「後疫情、後社會運動」的香港,我相信很多市民已經預備好心情聆聽聖誕歌聲。問題回到教會︰我們預備好了嗎?

  • 神要我帶一隻蝸牛去公園 林健文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基督徒在埋怨生活中沒有太多樂趣,看聖經,返教會都沒有甚麼得著。祈禱時神吩咐他帶一隻蝸牛去公園。他在極不情願下就在一個早上帶著一隻蝸牛前行。在公園中他一心趕快走完一圈,急著回家。但這隻蝸牛就是行得慢,催它,叫它,甚至要拉它,它都是按著它慢條斯理的步伐前行,最後不得意,這人只好跟著蝸牛的節奏一步一步的前行。但走不了多久,奇妙的事發生。他忽然間聽到了雀鳥美妙的歌聲,也看見了花兒們展示他們美麗的衣裳。甚至樹木,甚至池塘的流水,這一切溶合在滋潤他的心房。他終於明白,不是他在帶一隻蝸牛,而是神吩咐這隻蝸牛在帶他。他再一次感受生命中的姿彩。

           一個人年齡大了,身體的機能不容許我們如昔日般行事,但是也正是在退休時,我們不需要每天趕著趕著,我們可以嘗試用較緩慢的步伐,找出生命中不同美麗的事物。  我相信在中心的職員同工,他們也會嘗試為你們找出人生更多的美麗。  (本文章刊載在福安中心通訊封面內)

  • 成為一間米芝蓮的教會 林健文

           很多人都知道米芝蓮是對餐廳評分的最權威標準,一間餐廳若能獲得米芝蓮的嘉許,就是無比的光彩。

    而米芝蓮三星的評分是︰

           一星是表示這餐廳的服務與食物的質素能長期保持叫人回味的水準。

           二星是表示在同一區中,這餐廳更能值得遊客惠顧。

           三星是表示這餐廳是世上任何旅客都應一生光顧一次。

           在每星期教會崇拜的體驗中,福安不是倫敦的聖保羅堂或西敏寺堂,或是一些最俱名氣的教會,應該沒有肢體在計劃一生要到福安堂聚會一次。而在同區中,各教會也不應持不良競爭心態。但同時間,福安堂應和香港的眾教會一樣,在每個主日崇拜中,各肢體恪守己份,傳道講道的有充足預備,把主神的說話傳遞。而事奉的肢體,主席領詩,唱的伴奏的,把最好的樂章獻奏,兒童青少年導師盡心教導,控音控影的讓肢體在崇拜中有最好場地安排。司事與執事們有主慈愛心腸招待各人。而當天沒有事奉的肢體,也會保持基督的態度,讓肢體彼此有美好相交。這一切就好比一間米芝蓮餐廳的職員,確保福安堂在每週崇拜中「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 (我們) 的神」,讓神的靈活躍在教會中運行,成為神的光,見證基督。 作為牧者,這是我的心願,也是我期望帶領教會,一同努力的事。我們在主裡成為米芝蓮一星教會。

  • 請不要放棄為迦南地祈禱 (3) 林健文

           自從猶太人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軍政府摧毀後,在這二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一直過著如遊牧民族般的生活。當然有很多已經與其他族裔混合,但是在今天,自稱為猶太人的共有2千多萬人。當中有9百多萬在以色列國,而超過一千萬海外猶太人聚居世界各地。

           在這二千多年的猶太歷史,猶太教是團結眾人的最大力量,他們當中很多嚴守「安息日」。常常教訓在猶太聖經中的救恩歷史。成為凝聚他們,引領他們團結前行的焦點。

           因此,很多猶太人會盼望著在舊約聖經中,猶大國輝煌的歷史能重臨在他們的民族中,他們仍在等候他們的「彌賽亞」(他們不信耶穌是基督)。在19世紀開始,在猶太人中,興起了「猶太復國運動」(Zionism) 。

           在1947年,當英國決定放棄統治並撤出巴勒斯坦時,猶太人就向當時在當地的巴勒斯坦人發動戰爭,並取得成功。同時在聯合國投票的支持下,他們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國,並把30多萬阿拉伯人趕離這地。 (待續)

  • 請不要放棄為迦南地祈禱 (2) 林健文

           就上週所說,現在的以色列國,是在聯合國中的一員,國土在阿拉伯半島西北角,北接黎巴嫩,東北與敘利亞為鄰,東與約旦接壤,南及西南連接西奈半島,西瀕地中海。國界與巴勒斯坦存在嚴重分岐。而聖城耶路撒冷更是被猶太教與伊斯蘭教都視為「神聖不可分割」的聖地。

           但是對於所有猶太族裔的人 (不論是在海外或是在以色列國),他們對於現時的以色列國的政策或有不同的看法,而猶太人中有一些是堅守猶太教原則的「基要教徒」,也有一些是不守猶太教的「世俗猶太人」。

           對於世界一般的民眾,要分辦「世俗」或「基要」猶太人是不容易。更甚的是,在以色列國外的世界一般人容易相信「所有猶太人的立場都是一樣。」因此他們對現時以巴戰爭的不滿,容易轉向在他們國家的猶太人。這些一切,讓我們更易明白,為何在以巴戰爭發生以後,譚碧清姑娘在倫敦的猶太人事工更難開展,也更感受到猶太社區的不穩。

  • 請不要放棄為迦南地祈禱 (1) 林健文

           從這星期開始,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極重要的主題:「從基督徒的角度看以巴戰爭」期望能幫助弟兄姊妹怎麼為當前祈禱。

           對於一般香港人來說 (甚至是基督徒也是一樣) 要為「迦南」這片土地祈禱。首先,我們要分辨 (猶太人與以色列國)。「猶太人」是指他們在血緣上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他們可以是指散居世界不同角落不同國籍的猶太人。可以是在英國出生長大的猶太裔的英國人,就如在美國出生華裔美國人。而「以色列國」是指在聯合國中的一員,就是以色列國。猶太人是以種族區分,而以色列國民是指擁有以色列國護照的公民。

           因此,大多在海外出生成長與生活的猶太人,他們不是以色列公民,因此他們對以色列政府的決定沒有必然的影響與責任。而在以色列內的猶太以色列公民,卻是以色列政府下的民眾,這兩者的分別,使我們更能明白當前問題的複雜性。  (下期待續)

  • 溫習的重要 林健文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各書1章22-24節)

        對於一個學生,聽課專心是重要的事,但是同樣重要的,是在課堂後溫習的時間。同樣地,一個信徒在崇拜時專心聽道,是基本的態度,但是若聽道後就把學到的忘記得一乾二淨,就是如使徒雅各所說「欺哄自已」。因此,對於現代很多信徒追求崇拜「劇場效果」,追求崇拜當中的「好Feel」(感覺) 是有本末倒置之情況。崇拜,是為了更追求親近主,為了更明白神的心意,為了更能在生活中實踐真理,榮耀基督。

     

  • 第二聖殿時期 (Second Temple Period) 林健文

           「耶穌出了聖殿,正走的時候,門徒進前來,把殿宇指給他看。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馬太24章1-2節)

           在耶穌福音書所描述的時代,是歷史學家稱為「第二聖殿時期」。原來由所羅門王所建的聖殿 (列王記上6章) 。在公元前586被巴比倫毀滅,在往後的70年,猶太人被俘和分散到帝國各處,及至波斯王居魯士元年,在神奇妙的作為後,竟激發波斯王下詔書,讓5萬多的猶太人回到聖地耶路撒冷,開始文士與重新建造聖城,由尼希米的帶領下,先從城牆開始建造,及後經歷600年的歷史,由波斯至希臘,和後來的羅馬統計下,猶太人得到在耶路撒冷居住的權利。而在主前30年,大希律王開始重建聖殿。及至耶穌年代(主後30年),聖殿的重建已經極有規模,因此在宏偉的聖殿外,門徒禁不住希望與耶穌分享心裡的喜悅。但是耶穌知道,聖殿在40年後 (即主後70年) 時的遭遇。就在悲痛的心情下,說出在馬太福音的這番話。那時剛是聖殿剛完工建成。猶太教的狂熱份子,極其盼望猶太國復國,因此企圖推翻羅馬的統治。但最後卻遭羅馬摧毀聖殿,並把猶太人趕至世界各處,這是史稱「第二聖殿時期」

  • 趁著白日 林健文

           在香港剛經歷了一場「五百年一遇」的豪雨後不足一個月,又是另一場「五百年一遇」的豪雨,究竟是變為一場「千年一遇」的豪雨,還是「千年二遇」的豪雨? 誰會關心? 因我們在這幾年經歷太多「多少年一遇」的事件。誰會知道? 下一次「一遇」的又是甚麼? 

           2023年10月7日,「以巴戰爭」的開啟把世人從「烏克蘭」的東部轉移到窄小的「加薩走廊」,小小的地區約佔香港的十分之一大小,卻有二百多萬人在迎接沒有出路的明天。

           這些事件,封蓋了整個國際新聞的版面,把九月才發生在摩洛哥那場7.2級地震,竟然發覺已經沒有誰在注意。

    在約翰福音9章,門徒關心的是那個生來瞎眼的犯了罪,還是他的父母犯了罪,才讓這個「可憐人」得到刑罰? 而主耶穌還心的卻是在他們黑暗的世界裡,誰能給他們光明? 主耶穌來,就是叫人得生命。主說︰「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差我來的那位的工;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 

           在這一切因著世人的罪而來的種種黑暗和痛苦,究竟誰能向他們宣講和平的福音。

           我相信,這世代比任何的一年,更需要神的宣教士,為主傳揚福音。

  • 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林健文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被捉拿時,西門彼得拿出刀來奮力頑抗,主耶穌制止了彼得,並說出︰「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見馬太福音26章47-56節)。

           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建立的國不是在地上,仍是一個永恆的國,是一個「新耶路撒冷」;更是一個超越人類種族與界限的國度。

           看見今天以巴戰爭,我與你們一樣,心裡是極度難過。但是誰是誰非,真的是沒有辦法計清。地上的國度政權離離散散,以色列有復國的理由,巴勒斯坦也有保護家園的道理,最後在各人的堅持後,誰也不會退讓。在610年起伊斯蘭教的興起,從1096年十字軍東征,在上世紀1948年以色列「錫安運動」,1967年「六日戰爭」,從政治的角度,是沒法說出誰是誰非,只有在不同的對立面中,大家在激烈的爭鬥。

           從新約聖經的角度,若不能「尊主的名為聖」,這片同時被猶太人和穆斯林尊為聖地的耶路撒冷,看是沒有最後的和平,

           願我們在「不可能」中,仍熱熾地祈禱,求主彰顯衪是「沒有難成的事」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