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畢德生牧養巨著「The Contemplative Pastor」(沉思的牧師)是筆者剛在神學院畢業的頭兩者,這對筆者在牧者事奉路上有著很大幫助。畢德生第三句的名言是︰「當你要喝薯仔湯 (Tomato Soup),你不會在今天才到後園栽種薯仔。」同樣地,每個事工每個生命在培育成長都需要時間。」對於我一個急性子的人,這番話是很有提醒幫助。
有時在教會事工上,看到在現況中感到不足,或是肢體或是群體的成長或是屬靈情況未能太好。我們容易會用一些急進的方法,甚至有點埋怨的說話。但是今天的情況結果是在半年前甚至更長時期中的一些原因,或是沒有太好的牧養而成。而三個月前的努力,不一定能在三個月後看到成果。唯有明白使徒保羅的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你想在三個月後喝薯仔湯,今天就要在後花園努力。
畢德生在他的巨著「The Contemplative Pastor」(沉思的牧師--直譯) 中不單寫上一章名為 Naked Noun 沒有修飾的名詞提醒一個位份是由於責任與天職的重要(請參閱8月18日的中途站)。
在同一本書的下一章Unbusy Pastor中更大膽的提醒教會,對於衡量一位傳道同工(或是其他職事),「忙碌」不是一個好的標準。
在香港,很多人都會說︰「實在忙得要死…」我們下意識就會認為他是一個盡責的好員工。但作者提醒,作為一個傳道人,最重要是把人牧養,說明天國的道理,和建立肢體靈命。做好這三個使命,就不需忙亂如馬大一樣。另外,他要對工業時代的提醒,「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章15節)。
對於一些不良於行,年老在家,或是在院舍的年長會友,教會傳道同工開始會在兩個月內到他們家中探訪,並施行聖餐禮,讓這些長者可以一同守聖餐,記念主恩。
在早一些時間,電話慰問一位長者會友,她因身體各樣痛症以致只能常臥在病床中,心情未免不會太好。我在安慰時鼓勵她祈禱依靠上主,在電話中她竟因灰心對我直接的說︰「都沒有用,我好痛啊,主耶穌都幫不到我。」我聽後當然感到難過,也經常為這位長者祈禱,求主看顧。
過了兩星期,可以到她的家探望她,看到她在床上輾轉難安,捉著她的手,為她祈禱。可以做到的,就是下次帶些生果,滋潤她的精神。
這次探望她,為她主領聖餐,與她女兒及一位同行姊妹,四人在唱「奇異恩典」大家都有主的祝福。她更分享在上月醫院在沒有家人陪同下要把尿喉抽掉,在恐慌中她在祈求主耶穌,而在這次,她能感到耶穌站在她身旁保護她,感謝主,我們的神是何等信實。
這位在美國馬利蘭地區牧會29年的牧者,後來成為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教授。被當代基督徒公認為「牧者們的牧者。」他的著作,不單得著信徒的喜愛,更甚的是,很多教會牧者都能在他的著作中得著教牧事工的新亮光 (本人也是其中一位)。今天分享他一些智慧的文字。
「一個健康的名詞是不需要形容詞。」(A healthy noun doesn't need adjectives.) 當我們聽到說「他是一個稱職的父親。」這就表明有一些父親是不稱職的。而當我們稱呼牧者說或是一個團契的團長說「他真是一個勤力的傳道人,或是一個肯聆聽別人的團長。這對傳道人或是團長這等職位中有一些傳道人不是勤力為主作工。又或是暗指一些團長是不太屬神的。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在今天,我們常常看到人們用一個又一個的形容詞來加強一個名詞的形象,如「有愛心的傳道人」、「一個盡職的老師」,這些詞彙的出現,是因為在現今的情況,人們在職份上的不盡職而產生的後遺症。我們盼望著的是在教會上,在家庭中,人們會對他的位份盡忠,而不致出現很多的形容詞可補救人們在職位上(名詞)的不足。
在以賽亞書先知在第6章經歷了一場屬天的崇拜後,他在自身反省並有撒拉弗用火紅的炭為他潔淨後,他又聽到的是上主對他的呼喚︰「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這個信徒「經歷」上主同在後應有的回應,也是21世紀著重情感的敬拜模式後常缺乏的態度。信徒在活潑熱誠的敬拜過後,是否把這一切化為動力,來回應上主的呼召?敬拜後肢體是否增加愛靈魂的心,是否願意更委身,成為一個傳福音,或是一個祈禱的勇士?
在21世紀的教會,要「做好」一場敬拜,評估的準則不是在場多少人同心叫「哈利路亞」或是有多人熱淚盈眶。而是有多少人願意加入傳福音的隊伍,或是每主日參加一個較枯燥及娛樂性不強的祈禱會大隊中。
在中世紀時,教會著重的敬拜是心志上追求盡心盡性的榮耀神,並刻意把情感收藏;當中詩歌都是清唱(就是Acappella的起源),也同時創造了很多有名的安魂曲,這些取向,就是高舉人心志的委身與抑壓情感的流放。在中世紀的教會中,很多人認為釋放情感就是等同放縱情慾的表現。
但這是在聖經上對敬拜的描述嗎?角號、鈴鼓、十絃琴…等,在舊約中,你可找到很多樂器來幫助神的子民敬拜。
在以賽亞書,當先知經歷了屬天的敬拜,先知最能感受的竟是自已與猶太社群的不潔,這就如一個穿了「二手」的禮服參加了一個最豪華的禮宴。你能感受就是神的聖潔和人自身上各樣的瑕疵。
在21世紀的敬拜中,也如前人容易跌進兩個不同的陷阱,下星期再續。
今天因篇幅有限,留下二條由戴德生宣教士的名言︰
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
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 不是中國,乃是基督。
我們需要的並非偉大的信心,而是信靠一位偉大的神。
我們有可能為上帝做太多嗎?上帝的工作如果照上帝的吩咐去做,絕對不會缺少上帝的供應。上帝一定會供應我們一切所需要的。
以賽亞先知在6章2節看到天上的靈體撒拉弗侍立,並看見天上聖殿的榮美,以賽亞先知內心充滿了神的敬畏。
若你關心身邊的事物,若你天天在新聞中看到世界的動盪,我盼望著你,能在每星期的敬拜中,用屬靈的眼目,也能窺探到天上的榮美。也盼著這屬天的境象能使你心情平靜。如一首經典詩歌「我心靈得安寧」(All is well with my soul)。這就是「當烏西亞崩」時神給先知最好的回應。無論世事如何,一切在主聖殿中都是平靜安穩。就在那時,以賽亞先知聽見主的宣告「聖哉、聖哉、聖哉」。
記得我在証道時說「聖哉,就是等同聖潔」兩者是同一個字的兩譯。而「聖潔」就是神對以色列民的宣召「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得前書1章16節)。這本意就是呼召以色列民在萬民中分別出來,更是分別為聖。
弟兄姊妹們,你是否明白,在每星期主日神從萬民中召我們出來,回到教會中,與眾肢體專心敬拜神。
在上週的聖餐主日中,筆者在講台上分享以賽亞書6章1-10節,藉以思想「一個神所喜悅的敬拜」應具備甚麼態度。
1.「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敬拜是在生命中任何時間,更是在困難多變中認定上主是你唯一當敬拜的對象,「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詩29篇10節。
在香港最動盪不安的時間,你是否定睛仰賴耶穌。這是敬拜最基本的態度,就是謙卑敬畏上主。
2. 以賽亞先知看見了天上的聖殿,看見了神的榮光,更看見撒拉弗侍候在聖殿。在每次主日的敬拜,你是否不單看見自己身在青衣或是美孚的福安堂,更是用屬靈的眼目看見自己與千千萬萬的信徒,在天上的聖殿與天使一同高唱讚美上主。
我不能保証在你每次的敬拜中,你能感受自己與「神的天使天軍」一同敬拜,但我可以說,若你每次敬拜,只是匆匆忙忙地走到會堂,或是帶著疲倦的身體,或是仍帶著很多重擔,要在崇拜中一心二用,你怕是不能得著在天上敬拜的喜樂。當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下星期續)
大家都知道,在剛過的星期日,是播道會135週年佈道會。有接近200多位肢體一同努力事奉。各人同心合意的傳揚福音。但是當中,最不顯眼的23人,是在恩福堂5樓的一個房間中,在佈道會全程,在同心合意的為佈道會祈禱。成為這場屬靈的福音工作中,最重要的屬靈爭戰的力量。(當中包括我們福安堂2位長者。)
長者是一群身體較青年時比較軟弱的一群,但是因著各人都在退休階段,也是最能騰出時間的祈禱勇士。
祈禱的重要在聖經中比比皆是;在出埃及記17章,摩西、亞倫和戶珥在山上祈禱,比在前方爭戰的約書亞更為重要,因為「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就得勝。」
在雅各書鼓勵各人代求祈禱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雅各書5章17節。
當我們看見何志滌牧師夫婦在帶領人信主時,我們是看見在5樓祈禱者的祝福。
而在這次5樓祈禱室中祈禱的勇士,大部分是長者,最年長的一位93嵗,是你我都認識的一位好姊妹,她每天5時就為福安家祈禱。
在長者探訪中,一般情況下長者們都是很喜悅有義工或是肢體關心他們。但在談話的內容中,我們是否能在福音真正的盼望帶給他們呢?
很多長者都訴說他們身體的不濟。當然,我們必須「無奈地」承認,他們的健康都只會往下走,我常說的一句話︰「在嵗數上,你明天不會比今天小,而身體的機能也不會比昨天好,若我天真的鼓勵你參加中心的馬拉松訓練班,是不設實際的空想。」但同時間,走完「半馬」甚至「全馬」不是人唯一的崇高理想;在我們的世界,如學書法,學一些年青時沒有學過的興趣班,想來都是美事。如學國畫,學「芬蘭木棋」都是不錯的事。退休,不代表一個人沒有用,乃是他可以放心不需再辛勞工作,養家活兒,並且可以做多些喜歡的事。
另外,若他們是基督徒,我就會對他們表示一個屬靈重要真理,就是代禱的權柄,這個重要的題目,我們下次再談。
近日,探訪了兩位長者,一位在家,一位在醫院,兩位都是九十多嵗,兩位的身體都不太好。
在探訪的過程中,他們都很高興我們到訪。他們因為他們的身體有很多病痛,限制了他們很多的活動。一位進出醫院,在家也只大多卧在床上,另一位因身體功能不好,只能抽喉進食奶類健康流質食物,常常抱怨喉管使她不太舒服,也不自覺要把喉管拔掉。因此醫院只好把不得意她兩手綁在床邊。她心裡絕不好受,常問她沒有犯錯,為何要這樣對她。另一位長者常卧在床上,生命好像只能跟時間慢慢渡過。
在長者的事工中,我真的聽過一些長者情願快些解脫,有些好像生無可戀。 作為一個福音的傳道者,我也為她們祈禱,特別是要設身處地,嘗試用他們的處境向神祈禱。他們在這些當中如何經歷「有福的佳音」。
神的感動,叫我深信神愛世人,衪必然看顧,比起將來的榮耀,現在所經歷的都是「至暫至輕」。(林後4.17)
另外在苦痛中,神的恩典仍是夠我們的。在他們的處景中,他們更會珍惜一切的美好;有一位長者,她的孫兒帶著女朋友來看她,能叫她心裡充滿喜樂。而我問她喜歡甚麼水果,並承諾在下次帶她兩個橙,也能叫她心裡一陣清甜。 (下次再續)
還記得我曾在講檯分享北宣的九個屬靈成長導向嗎?在未來的講道主題中,我們會藉此一同聆聽主的教導,現延續上星期刊出六至九項,請大家一同努力,在真道上作大丈夫,並能得著主所賜豐盛生命,更能榮神益人,成為黑暗世代的鹽與光。
--穩定參與金錢奉獻(最基本每月十份一奉獻):操練十分一及信心的奉獻,把自己獻給主,再把自己所擁有的獻上。
--有美好生活見證及願意傳福音(最基本一年內向二人佈道或經常派單張):分享信仰是活潑靈命的自然表現,因此要留意,挑旺自己傳福音心志。
--個人獨立追求成長(一年最少看二本屬靈書籍或聽錄音CD):不單接受別人供應,更會主動地追求,愛慕成長。
--穩定關心差傳:明白參與海外宣教是神對每一個屬神的人的心意,穩定地以不同的途徑關心差傳。
求主讓我們在以上的靈命指標有美好成長,讓我們彼此勉勵,一起開往靈命的水深之處。
還記得我曾在講檯分享北宣的九個屬靈成長導向嗎?在未來的講道主題中,我們會藉此一同聆聽主的教導,因篇幅有限,現先刊出頭五項,下星期績。
--穩定個人靈修生活︰我們便需要每天藉著讀經、祈禱,保持及更新與神的關係。(最好一星期五次)
--穩定出席崇拜:每主日敬拜主,不斷確認唯有耶和華是神,我們單以基督為主。
--穩定參與團契或小組生活:按聖經教導,不停止與聖徒交往團契,實踐相愛互建的生活。
--穩定參與主日學學習或教導工作:信徒一起努力、紀律自己、從年幼到年長,不斷地在聖經真理上進深認識。
--有1-2個事奉崗位或接受事奉培訓:我們不願意「只想領受」、「作客」的心態攔阻我們的成長,「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在剛過的播道會教牧同工祈禱會(星期二早上舉行),當中邀請三位宣教同工分享。聽到神在不同地區使用忠心的僕人在開展不同工作,心裡著實感恩。
第一位是新到任播道差會的總幹事,是一位三十嵗出頭「年青有為」神的僕人,他努力在一些創啟地區開展教育和青年事工。
別外總會的前總幹事羅錫堅牧師分享在台灣事工,在71嵗的高齡下本年9月將與美國的兩對外藉宣教士在台灣北部開展國語英語雙語事工,原來在台灣只有2%基督徒人口,比香港、比中國大陸都少。
第三位是一位在「南國」事奉的宣教士,因在創啟地區事奉,我們不能以文字或影像傳遞更多信息,但聽過分享後我心裡充滿感恩,也聽到這位主僕的呼籲祈求有更多人為這事工祈禱,因此---在短促的時間內邀請親身來我們福安家証道,也邀請你,可以在日後學習為宣教士忠心記念祈禱。
「願你的國降臨…」
這是彼得對於有人質疑為何主遲遲仍未回來,對他們的教導。
對於主再來,就是世界的結局,主耶穌對我們說︰「挪亞的日子如何,人子的日子也是如何。」
在聖經創世紀第五章記錄︰以諾活到65歲,生了瑪土撒拉…瑪土撒拉活到一百187歲,生了拉麥…而拉麥活到182歲,生了…挪亞,而挪亞500歲生了閃、含、雅弗。而聖經記載瑪土撒拉生了拉麥後活了又活了782年,而拉麥生了挪亞後,又活了又活了595年,而挪亞在600嵗時 (第七章11節),洪水就來了。
若在這些數字簡單計算,原來在挪亞在600嵗那天降下洪水,就是神在「寬容你們(世人)。」因為那一年,就是瑪土撒拉969嵗離世的一年。而瑪土撒拉是聖經中記著最長命的人(亞當也只是活了930年),而拉麥生了挪亞後活了595年,而挪亞是在600嵗時洪水降下,拉麥在洪水前5年就離世。
從這些看來,瑪土撒拉成了最長壽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是因為他愈長壽,神的「寬容之心」就愈明顯。
肢體們,讓我們一同警醒等候主的再來。
若你做了基督徒好一些時間,你可能會聽過「彩虹下的約定」這首詩歌...「與你有約,是永恆的約,彩虹為證,千古不變。我要高歌,為生命喜悅,」
當中副歌中描述神與我們有「約」。這個到底是一個甚麼的約。這約不是一個「個人救恩的約」。不是專注主應許降生的約,而是在挪亞避過洪水一家八口得以存活的約。是神以彩虹為證,不再以洪水毀滅世界的約。洪水過後,大地開始出現彩虹。
在近這二十年的流行一種學說,也有很多人相信,就是一天會有世界未日,有些人相信外星人,也有相信世界大疫病。有些人指向外太空的一顆小流星 (asteroid) 撞向地球,也有一些人指向核子大戰...。更甚的也有一些宗教預言,如「2012」瑪亞日曆等。
作為基督徒,我們要熟讀聖經才不至被迷惑,早在創世記第9章8-17節,神與我們立約,世界不再如洪水般毀滅。
另外,在馬太福音24章,主耶穌說,在一切災難的盡頭,就是主耶穌再來的時候。
因此,基督徒不應害怕世界的盡頭,反而應時刻盼望主再來的日子。
在三千三百年前,神在西奈山向摩西頒發十誡,頭四誡是有關人應怎樣敬畏上主,而後六誡是論說人與人之間應有關係,如第七誡是「不可偷竊」。而在第五誡,在人倫關係中最先談及的就是要孝敬父母。可想而知,在中國人稱為「洋教」的基督信徒,最著重的就是要「孝敬」父母。
在第五節誡命,雖然寫在3千多年前 (是中國的商朝,比孔子的儒家早8百多年,甚至比周朝的禮儀早2百多年),當中的思想不單在現世看為劃時代的思想,更應是在人倫中千秋不變的基礎教導。
在這裡,是要人分別與同時 (both and either) 要一樣地孝敬父或母,並且是父母。這樣是對母親是位女性的身份與父親一樣尊崇。
而在這第五誡中,比其他不同,因它是帶有長壽應許的祝福,內涵就是,當人孝敬父母,這是一個家基本的倫理,做好這個,就會一家蒙福。
願各人母親節能見各人蒙福。母親節快樂。
曾經,研經會,奮興會,都是神使用的聚會,讓肢體靈命成長,使教會復興,更是呼召傳道人和宣教士重要的的聚會。
在今年福安堂,舉辦讀經日營。參加的肢體有20多位。每人難得的放下手中雜務,在六小時中 能專注研讀神的話語,都是一件叫人「開心」的事情。
今年主題是「使徒行傳」,對於肢體都不會是陌生,但是能在早上11時開始,(經過詩歌敬拜和半小時的導論引言),有一小時無間斷的閱讀,在過程中雖然不至融會貫通整個使徒行傳,但都好像給各人能一氣呵成地行走了初期教會最初重要的事。特別是各肢體都能在經文中體會在1章8節主耶穌的吩咐「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怎樣成就在教會身上。
在下午午膳後,各人仔細討論,在頭五章所發生的事,如五旬節聖靈降臨、彼得約翰在美門行神蹟把瘸腿醫好、門徒受迫害、並在掌權的人中說出「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並思想為何亞拿尼亞和妻子撒非喇是如何因欺哄聖靈並顯示他們的收場。
這一天,各人看見在初期教會發生的事看似各帶偶然性,卻又是神把這一切「串聯」為要建立教會。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來臨也要怎樣。...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馬太福音24章37,44節
在俄烏戰爭,單是士兵,估計兩方死了8萬人以上。在以巴戰爭,在巴勒斯坦,平民死亡人數已經超過3萬5千人。在兩場戰爭中,仍未看見停火的可能。而最新形勢,伊朗與以色列,又在彼此攻擊對方的領土。而戰場甚至延至美國的高等校院。
在香港身處的南海,美國計劃與日本和菲律賓 (中國的上下) 兩處佈置「中隔離導彈」發射站,射程可到中國東邊大部分城市,包括香港。
另一方面天災地震發生,單在四月,在日本,台灣,和中國都有地震。這一切,是否就是世界末日的警號?
在馬太福音24章,主耶穌告訴我們,這世代的盡頭,就是主再回來的一天。這意味著世界不會因核彈,外來流星,或疫病而毀滅,而是在一切災難的盡頭,主會回來建立「新的耶路撒冷」。